第432章 苔藓之望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共生晶语:北极苔原的苔藓之望

  “探索号”穿越挪威海时,甲板上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冰粒,打在脸上生疼。萧凡裹紧冲锋衣,手里攥着奥拉夫寄来的苔原样本——原本该柔软的绿色苔藓变得干硬发黄,一捏就碎成粉末,冻土块边缘还带着融化后重新冻结的冰碴,像给大地裹了层易碎的玻璃。林夏抱着气象记录仪跑来,屏幕上的气温曲线持续上扬,红色预警线刺眼地越过临界点:“奥拉夫说上周苔原的冻土融化深度突破了一米,比往年同期多了六十厘米,不少耐寒植物的根系都暴露在冰水里,冻得发黑。”

  萧凡的目光落在海图标注“白熊谷”的区域:“这是最后一片有完整苔原带的区域?”“对,”林夏调出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谷内还有一小片未退化的苔藓地衣群落,靠着冰川融水维持生机,但冰川退缩的速度越来越快,融水再过一个月就会断流,到时候连这片群落也保不住。”

  四天后,“探索号”在北极圈边缘的科考站停靠。刚下船,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就让人忍不住打哆嗦,远处的白熊谷被皑皑白雪覆盖,只有零星几处露出枯黄的地表,像雪地里的疤痕。奥拉夫穿着厚重的极地服,踩着雪靴匆匆赶来,帽子上结满白霜,手里拿着一块融化的冻土层样本:“你们再晚来半个月,冻土就会彻底解冻,到时候苔藓的根系全都会烂在泥里!”他把样本递给萧凡,冻土表面还在滴水,里面夹杂着几根发黑的苔藓须根,“这是昨天在谷口挖的,原本该坚硬的冻土变得稀软,一踩就陷进去半只脚。”

  跟着奥拉夫往白熊谷走时,沿途的景象让人心头发紧。原本该被苔藓覆盖的地面,此刻裸露着灰褐色的冻土,风一吹就扬起细碎的尘土;几株耐寒的北极柳歪歪扭扭地立着,枝条上没有一片叶子,树皮冻得开裂;远处的冰川边缘布满裂缝,偶尔能听到冰块断裂的“咔嚓”声,融水汇成的小溪在冰面上蜿蜒,最后渗进冻土深处。“以前这片苔原全是绿色的,夏天能看到北极罂粟和毛茛,”奥拉夫指着一处凹陷的雪地,“那里原本是个小湖泊,去年冻土融化后,湖水全渗进地下,现在只剩下满湖的淤泥。”

  抵达白熊谷核心区时,夕阳正把冰川染成淡粉色。萧凡抬头望去,谷内的苔藓群落像一块绿色的绒毯,镶嵌在白雪之间,几只北极兔在群落边缘跳跃,看到人来,立刻钻进苔藓丛里消失不见。可走近了才发现,群落边缘的苔藓已经开始枯萎,颜色从深绿变成灰绿,用手一碰,就有大片苔藓脱落,露出下面潮湿的冻土。

  “得先铺保水保温基质,”萧凡蹲下身,用温度计测量冻土温度——零下五摄氏度,比正常苔原温度高了三摄氏度,“把我们带来的泥炭藓、椰糠和羊毛纤维按5:3:2的比例混合,铺在苔藓群落边缘,厚度至少二十厘米,既能锁住水分,又能隔绝外界的高温,减缓冻土融化速度。”

  老周和陈禾立刻开始搬运材料,林夏则跟着奥拉夫去搭建临时温室,准备培育新的苔藓幼苗,萧凡拿着卷尺,在雪地上画出基质铺设的范围:“沿着群落边缘铺一条五米宽的防护带,再在防护带外侧挖一条排水沟,把多余的融水引到谷外,避免浸泡苔藓根系。”

  当天下午,基质铺设工作就开始了。极地的寒风刺骨,队员们的手套很快就结满冰霜,手指冻得失去知觉,只能时不时哈口气取暖。“小心点,前面有苔藓根系!”奥拉夫突然喊道,只见一把铲子刚挖下去,就碰到了一束白色的须根——是群落延伸出来的苔藓根,要是挖断了,会影响整个群落的生长。萧凡立刻让队员停下,用手轻轻拨开积雪,顺着根系的走向调整铺设路线:“绕开根系走,哪怕多铺几米,也不能破坏现有的苔藓。”

  直到深夜,第一段防护带才铺设完成。萧凡跪在雪地里,用手把基质压实,确保每一处都紧贴冻土,指尖被冻得通红,却依旧不敢分心:“基质一定要铺严实,不能有缝隙,不然融水会渗进去,把冻土泡软。”林夏递过来一个暖手宝:“先暖暖手吧,再冻下去会生冻疮的,明天还要培育幼苗呢。”萧凡接过暖手宝,捂了捂冻僵的手指,又拿起工具继续工作:“等防护带铺完再说,今晚的温度还在回升,得赶在融水增多前把防护带做好。”

  第二天清晨,临时温室搭建完成。萧凡和林夏把带来的苔藓孢子放进培育箱,调控好温度和湿度——温室里的温度保持在十摄氏度,湿度控制在80%,刚好适合苔藓孢子萌发。“这些孢子是我们在实验室里筛选过的耐寒品种,”林夏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等它们长成幼苗,就能移栽到防护带外侧,形成新的苔藓群落。”

  接下来的五天,队员们和科考站的研究员一起,不仅完成了苔藓群落的防护带铺设,还在谷外挖了三条排水沟,把冰川融水引到远处的冻土层,减少对核心区的影响。每天清晨,萧凡都会去检查苔藓的生长情况——看着防护带里的苔藓慢慢恢复绿意,冻土温度也稳定在零下八摄氏度,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第五天下午,奥拉夫拿着检测仪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我们检测了冻土的融化速度,比之前慢了一半!苔藓群落边缘的冻土已经开始重新冻结,根系也不再暴露了!”萧凡跟着奥拉夫来到群落边缘,果然看到原本裸露的根系被重新冻结的冻土包裹,苔藓的颜色也从灰绿变成了深绿,用手一碰,能感觉到明显的弹性,不再像之前那样一捏就碎。

  更让人惊喜的是,临时温室里的苔藓孢子已经萌发,长出了细小的绿色幼苗,像一层薄薄的绿雾,覆盖在培育箱底部。“再过一周,这些幼苗就能移栽了,”林夏兴奋地说,“到时候我们可以在防护带外侧种上一圈,形成双层保护,就算冰川融水增多,也能守住核心群落。”

  离开白熊谷的前一天,萧凡在苔藓群落的中心位置,埋下了第二十一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苔藓和北极兔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奥拉夫、科考站研究员一起写的:“基质保温,孢子新生,苔原的绿意里,藏着北极的希望。”奥拉夫送给萧凡一个用冰川冰雕刻的苔藓模型,晶莹剔透,里面还冻着一颗苔藓孢子:“这个模型能保存很久,就像我们的约定,无论北极的气候如何变化,我们都会一起守护这片苔原。”

  “探索号”驶离北极圈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白熊谷。夕阳洒在冰川上,泛着耀眼的光芒,苔藓群落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白雪之间,几只北极狐在谷口徘徊,似乎在送别他们。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可可:“下一站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科考站的迭戈说那里的高山草甸因为过度放牧,大片退化,我们在草原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

  萧凡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迭戈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高山草甸一片枯黄,原本该茂密的牧草变得稀疏,地面上布满了牛羊的蹄印,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沙化,几只骆马在草甸上艰难地寻找食物,瘦得皮包骨。“高山草甸是安第斯山脉的‘水塔’,能储存雨水,调节河流流量,要是草甸退化,下游的村庄会面临缺水危机,”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先围封退化的草甸,禁止放牧,再用改良土补种耐寒的牧草,同时修建引水渠,把山上的泉水引到草甸,保证牧草生长所需的水分。”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北极的寒风里出来,又开始琢磨高山草甸的事了,就不能歇一歇吗?”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安第斯山脉的雨季快到了,要是不尽快围封草甸,雨水会把退化的土壤冲下山,引发泥石流。我们得快点过去,不能让‘水塔’变成‘灾难源头’。”

  夜晚,“探索号”在大西洋上航行,星光洒在海面,像撒了一把碎钻。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那个冰川冰雕刻的苔藓模型,轻轻摩挲着里面的孢子——这颗小小的孢子,承载着北极苔原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的守护之约。林夏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你说我们还要守护多少片土地,才能让自然真正恢复平衡?”

  萧凡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肯定:“不管要守护多少片,我们都不会停下。”他顿了顿,又说:“爷爷当年在日记里写过,自然的恢复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每一点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片绿意的回归,都是对我们守护的回应。现在我们做的,就是用坚持和耐心,等待自然的回报。”

  萧凡低头看着手里的模型,在笔记本最新一页画了一片翠绿的高山草甸,旁边写着:“每一次为苔原的坚守,都是对北极的承诺;每一次向安第斯山脉的奔赴,都是约定的延续。”

  他知道,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的安第斯山脉高山草甸上,正有一场关于生命与重生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而“探索号”的汽笛声,正穿过大西洋的浪,朝着新的使命,缓缓驶去。
  http://www.bixia5.cc/book/20564/4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