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它响得好难听啊!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林小满转过身,面对着大家,平静地说道,“这段视频,是我们栏目组在过去一年里,收集到的城市声音。我们没有做任何后期处理,只是把它们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你是想说,这些噪音就是我们节目的内容?”主编皱着眉头问道,“这算什么创新?”

  林小满笑了笑,摇了摇头:“这不是创新,是承认。我们没有创造任何新的东西,只是不再试图掩盖那些本来就在的声音。”

  “大家都追求热点、爆点,但我觉得,真正的生活,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倾听它们,记录它们,让更多的人听到它们。”

  台长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作为媒体,我们还是要考虑受众的需求,不能完全脱离市场。”

  “我明白。”林小满点了点头,“我会继续努力,在保持栏目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观众。”

  散会后,林小满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把那段视频的原始素材导入一个名为“声源地图”的软件。

  她在每一个声音的源头都做了标记,并添加了标签:“从未开始,故无需结束。”

  她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明白这些声音的价值。

  与此同时,京城。

  于佳佳坐在一家高档咖啡厅里,对面是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

  男人是某知名文化基金的负责人,名叫李明。

  “于小姐,我们基金会对贵公司的‘德云社’非常感兴趣,”李明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微笑着说道,“我们想和贵公司合作,共同立项一个名为‘静音亭精神传承研究’的项目。”

  “静音亭?”于佳佳挑了挑眉毛,问道,“这是什么?”

  “是这样的,”李明解释道,“我们认为,‘静音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种清静、淡泊的精神境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对‘静音亭’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精神传承下去。”

  “具体怎么做呢?”于佳佳问道。

  “我们计划投入一千万的预算,”李明说道,“通过各种方式,对‘静音亭’进行宣传推广,比如举办展览、出版书籍、拍摄纪录片等等。同时,我们还计划建立一套‘静音亭’的标准化体系,使其可以被量化、可复制、可推广。”

  于佳佳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问道:“如果一个东西能被复制,它还能叫‘传承’吗?”

  李明愣了一下,有些语塞:“这个……我们认为,标准化是推广的必要手段。”

  于佳佳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合同,递还给李明:“不好意思,李先生,我想我们可能不太适合合作。”

  “于小姐,你不再考虑一下吗?”李明有些不甘心地问道,“这可是一千万的预算啊!”

  “钱很重要,但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于佳佳起身,礼貌地向李明告别。

  离开咖啡厅后,于佳佳给秦峰打了个电话。

  “喂,秦峰,我跟你说个事儿。”

  “啥事儿啊?”秦峰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

  “我这边有个文化基金,想跟咱们合作搞什么‘静音亭精神传承研究’,预算一千万,被我拒了。”

  “卧槽,一千万?你疯了吧?”秦峰的睡意瞬间消失。

  “你听我说完,”于佳佳说道,“我觉得他们那个方案根本就是在瞎扯淡,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传承。”

  “那你说咋办?”秦峰问道。

  “我有个想法,”于佳佳顿了顿,说道,“你找十个县城的殡仪馆,让他们帮忙接收一批废旧音响。不附带任何说明书,只写上四个字——放着就好。”

  秦峰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于佳佳的意思。

  “行,我这就安排。”

  同一时刻,省广电局。

  赵志明正站在全省广电技术年会的讲台上,向与会的专家和领导们汇报工作。

  他穿着一套皱巴巴的西装,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赵志明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关于保留广播系统非标准频率的建议》。”

  他打开ppt,上面列出了一系列的数据和图表,详细地阐述了保留非标准频率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声音被我们忽略了,”赵志明说道,“比如地铁通风口的低鸣、医院设备的滴答声、老式空调的震动……这些声音,虽然不在标准的广播频率范围内,但它们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保留这些非标准频率,让这些声音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赵志明激动地说道,“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保护。”

  台下响起一阵议论声,一些专家开始质疑赵志明的观点。

  “赵志明同志,你的建议很好,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啊。”一位评审专家站起来说道,“如果每个地方都保留自己的非标准频率,那整个广播系统岂不是乱套了?”

  “标准是用来服务人的,不是用来消灭声音的。”赵志明据理力争,“我们可以制定一些灵活的标准,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声音。”

  “但是……”评审专家还想说些什么,却被台长打断了。

  “好了,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吧。”台长摆了摆手,说道,“赵志明同志的建议,我们会认真研究的。”

  赵志明知道,自己的建议,大概率是不会被采纳了。

  他有些沮丧地走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

  这时,他发现有三位地市的技术员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小声地问道:“赵科长,你刚才说的那些频率,能发我们一份吗?”

  赵志明抬起头,看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笑了笑,点了点头:“当然可以。”

  这一天,无数细小的声音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响起,它们或许微弱,或许嘈杂,但它们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它们从未开始,也无需结束。

  于佳佳退回了那份千万合同,转头联系秦峰,安排送音响的事宜。

  她放下电话,看着窗外京城的夜景,喃喃自语:“也不知道,这次又能响多久……”

  周晓芸正站在非遗办的新址里,整理着一堆乱七八糟的办公室用品,手边是一份最新修订的非遗名录。

  她翻开名录,目光停留在“传统音律”那一栏,若有所思……周晓芸在新落成的非遗办里,那叫一个手忙脚乱。

  一堆文件、几盆绿植,还有领导视察时留下的“重视文化传承”的横幅,乱得像刚被拆迁队扫荡过。

  窗外,省台新闻前奏那一声“咚”——说实话,听得她耳朵都起茧子了。

  那声音像心跳?

  像呼吸?

  屁嘞,向甲方爸爸催稿!

  她头都没抬,熟练地把一份“xxx非遗项目申报表”塞进档案柜。

  忽然,楼下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响,把她从文件堆里拽了出来。

  几个背着小书包的小孩子,正踩着新铺的井盖玩拍手游戏,节奏稀烂,但架不住人多,愣是敲出了一股子“广场舞大妈进行曲”的味道。

  她走到窗边,想看看哪个熊孩子这么皮。

  结果,一眼就瞅见了吴小雨。

  那小丫头正冲着她笑,阳光洒在脸上,灿烂得像个小太阳。

  然后,吴小雨猛地抬起手,在井盖上狠狠一拍——

  “咚!”

  声音响起那一刻,整条街都安静了一瞬。

  来往的车辆似乎都放慢了速度,行人的脚步也变得轻缓起来。

  时间在那一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周晓芸没有拿起手机记录,也没有掏出相机拍照,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吴小雨,然后,轻轻地拉上了窗帘。

  “周秘书,晚上吃啥?”门外,同事老李探进头,搓着手问道。

  周晓芸头也不抬地回答:“吃拍黄瓜。”

  老李一愣,嘟囔道:“这天儿都凉了,还吃拍黄瓜……”

  老吴觉得,这铁皮今天格外闹腾。

  清晨,雾气还没散尽,他就拎着扫帚出了门。

  院子不大,被他收拾得利索,连块多余的砖头缝儿都瞧不见。

  往常,他最听不得就是这屋檐上的铁皮响,跟谁家没关紧的水龙头似的,滴滴答答,烦人。

  可今天,这声音却有点不一样。

  “哐啷…哐啷…哐…”

  他抬头,眯着眼,仔细分辨。

  铁皮是几年前盖房时钉的,图个便宜,谁知质量差得要命,隔三差五就松动。

  以前,他都是赶紧找个梯子,拧紧螺丝,让它闭嘴。

  今天,他却没动。

  风不大,但铁皮晃动的频率却不低。

  他放下扫帚,靠在墙根,从兜里摸出旱烟,点上,深深吸了一口。

  烟雾缭绕中,他仿佛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那是许多年前,陈伯扫大街的节奏。

  陈伯已经走了好些年了,临走前,把那把用了半辈子的竹扫帚送给了他。

  “老吴,这扫帚跟了我几十年,有感情了。以后,你也用它,好好扫扫咱这条街。”

  陈伯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

  吴小雨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小脸冻得通红。

  “吴爷爷,你家的铁皮又响啦!我帮你拨正吧!”

  说着,就要去够那块铁皮。

  老吴一把拉住她,摇了摇头。

  “别动它。”

  吴小雨不解:“可是,它响得好难听啊!”

  老吴笑了笑,指了指那块铁皮,又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听听,仔细听听。”
  http://www.bixia5.cc/book/22376/6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