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我不认为它有过‘创意\’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断断续续,不成调,却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律。

  吴小雨歪着头,听了半天,还是没听出个所以然。

  老吴也不解释,只是静静地抽着烟,看着远方。

  两人就这么站在院子里,听着铁皮在风中摇曳,发出“哐啷哐啷”的声响。

  许久,老吴忽然笑了一声,那笑容里,带着一丝释然,也带着一丝……怀念?

  “以前啊,是怕它响。现在嘛…是怕它不响了。”

  说完,他起身,掸了掸身上的灰尘,转身走回屋里,从柜子底层翻出一个锈迹斑斑的工具箱,又默默地锁了回去。

  他想,这铁皮,就让它想着吧。

  也许,它响的,不只是风,还是……时间。

  林小满觉得,最近的日子,格外难熬。

  她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面上那份盖着鲜红印章的通知,只觉得一股凉气从脚底直窜脑门。

  “城市之声”栏目,面临撤并。

  理由是:缺乏内容创新,受众群体老化。

  狗屁!

  林小满在心里骂了一句。

  这三年,她和团队跑遍了京城的犄角旮旯,记录了无数鲜活的声音。

  煎饼果子的滋滋声、胡同里老人的京腔、早高峰地铁的拥挤声、深夜酒吧的喧嚣声……

  这些声音,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血脉,构成了她的骄傲。

  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真实的声音,反而成了被抛弃的理由。

  她没争辩,没解释,只是默默地提交了一份《节目生命周期报告》。

  报告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数据曲线:收听率平稳,投诉率趋零,用户黏性逐年上升。

  数据不会说谎。

  她在报告的附录里,写了一句话:

  “一个节目最好的结局,是让人忘了它还在播。”

  就像呼吸一样,当你不再刻意关注它的时候,它才真正融入了你的生命。

  台领导犹豫再三,最终批示:“暂留,但不再列为重点。”

  林小满看完文件,心里反而平静了下来。

  她把过去三年的剪辑母带,小心翼翼地交还给档案室。

  然后,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支U盘,在上面贴上了一个标签:

  “不是我们做的,是城市自己在说话。”

  她想,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于佳佳觉得,最近的生活,格外有趣。

  自从上次和秦峰合作之后,她发现,这个世界,远比她想象的要疯狂得多。

  今天,她又收到了秦峰发来的消息:

  麦窝社区“生活节拍疗愈”板块的用户,自发组织了一场线下聚会。

  地点,是在某废弃锅炉房。

  活动内容,只有三个字——“敲一下”。

  于佳佳盯着手机屏幕,嘴角微微上扬。

  敲一下?

  敲什么?

  怎么敲?

  她不知道

  她本想安排几个手下的实习生,去锅炉房拍点素材,做做宣发。

  毕竟,这种自带话题的活动,简直是天生的流量密码。

  但她的手伸到一半,又缩了回来。

  她忽然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被镜头捕捉的。

  一旦被镜头捕捉,就变味了。

  她转而拨通了德云社后勤的电话。

  “喂,老李吗?帮我打包一批淘汰的旧鼓皮、响板、铜钹,要品相差一点的,声音怪一点的……对,越多越好。”

  “寄到哪里?嗯……十个县城文化站,地址我稍后发给你。”

  “随件附言?就写……别说是谁送的,也别说是干啥用的。”

  她放下电话,揉了揉眉心,叹了口气。

  “也不知道,这次又能响多久……”

  她只希望,这些声音,能够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多停留一会儿。

  赵志明觉得,最近的工作,格外纠结。

  作为省台技术科的副科长,他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机器、数据打交道。

  他喜欢这种精确的感觉,喜欢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但最近,他却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拧螺丝的。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每天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毫无新意,毫无激情。

  今天,他正在主持全省应急广播系统的升级测试。

  厂商代表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新系统的各种优点,其中最让他心动的,是用AI语音替代人工播报。

  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减少人为失误。

  听起来,简直完美。

  但他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测试过程中,他忽然提出一个要求:

  “在每段播报后,加入一段‘呼吸间隙’。”

  厂商代表愣了一下:“呼吸间隙?什么意思?”

  赵志明解释道:“就是模拟人说话的停顿,长度不定,根据语境调整。”

  技术组的工程师们纷纷表示质疑:

  “赵科长,这样会影响信息传达的效率啊!”

  “是啊,应急广播讲究的就是速度,越快越好!”

  赵志明没有争辩,只是调出了一组对比数据。

  那是去年某山区洪灾时,村民对不同广播内容的响应情况。

  结果显示,村民对带有“喘气”的广播内容,响应速度明显更快,理解程度也更高。

  “机器可以精准,但人心靠的是‘还没说完’那点期待。”

  赵志明淡淡地说。

  方案最终通过了。

  厂商代表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按照他的要求,对系统进行了调整。

  测试结束,赵志明独自留在静音亭里。

  他打开系统后台,找到备用通道,悄悄地把静音亭的原始频率嵌入进去。

  然后,他关闭了系统,起身离开了。

  未启用,也不备案。

  他想,也许有一天,当所有的声音都被机器取代的时候,人们会想起,曾经还有一种声音,是带着温度的。

  周晓芸伸了个懒腰,准备下班。

  明天,她要去省里开会,讨论新一批的非遗项目。

  她走到办公桌前,关掉电脑,随手拿起一份文件,翻开。

  那是新修订的非遗名录。

  她漫不经心地翻看着,目光停留在“传统音律”那一栏,停顿了几秒,又移开了。

  起身,锁门。

  “咚——”

  不远处传来一声闷响,像是什么东西撞击地面。

  她停下脚步,循声望去。

  几个工人正在拆除老旧的办公楼,尘土飞扬,一片狼藉。

  挖掘机巨大的铁臂,毫不留情地将一堵堵墙推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她皱了皱眉,加快脚步,离开了这里。

  拐角处,一辆老旧的桑塔纳缓缓驶过,车窗半开,露出半张沧桑的面孔。

  那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神情专注地开着车,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视而不见。

  周晓芸瞥了他一眼,没有在意,继续向前走去。

  桑塔纳驶过,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桑塔纳驶过,尾气带着一股子机油味儿,熏得人直皱眉头。

  周晓芸吸了吸鼻子,心说这老家伙,开个破车还挺有范儿。

  回到办公室,她径直走向电脑,熟练地打开非遗办新系统。

  今天要把之前搜集上来的民间音乐类项目录入进去,这可是个细致活儿,容不得半点马虎。

  “甲五调式……”她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结果却让她愣住了。

  “环境噪声样本 #2077,已收录至城市声景数据库。”

  啥玩意儿?

  甲五调试成噪音了?

  她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

  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搁你们这儿就成扰民的了?

  她强忍住吐槽的冲动,点开播放预览。

  一段风声呼啸,穿过桥洞,呜呜咽咽,起初听着像是鬼哭狼嚎,但仔细一听,却渐渐滑入了一段熟悉的旋律,带着点苍凉,又带着点说不出的味道。

  周晓芸听着听着,心里突然有点不是滋味儿。

  这声音,确实有点“噪音”的意思,但它也是真实存在的啊!

  是风的声音,是桥的声音,也是……时间的声音。

  她默默地关闭了页面,没有申请更正。

  而是顺手将一份名为《关于取消“非遗活态传承认证标准”的建议》的草稿,存入了私人文件夹。

  窗外,一群小学生踩着井盖走远,拍子歪歪扭扭,却谁也没停下。

  领头的胖墩儿回头喊了一嗓子:“你们倒是跟上啊!掉队了晚上没饭吃!”

  林小满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麦克风。

  省融媒体创新论坛上,台下坐满了身着西装的媒体人,以及一些胸前挂着“xx公司首席执行官”铭牌的大佬。

  聚光灯打在脸上,有点晃眼。

  主持人笑容满面,声音洪亮地问道:“林老师,您的‘城市之声’项目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我想请问一下,这个项目的核心创意最初源于哪一刻呢?”

  林小满看着台下,略微停顿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不认为它有过‘创意’。”

  台下一阵骚动,窃窃私语声开始蔓延。

  她接着平静而坚定地说道:“就像没人会问,第一个踩井盖的孩子是谁。”

  “噗嗤——”

  台下传来几声轻笑,显然是被她这个略带戏谑的比喻逗乐了。

  林小满不为所动,继续说道:“我们总想给流动的东西立碑,总想追溯一个宏大的起点,然后大书特书。可有些节奏,有些声音,它生来就没有起点。”她顿了顿,补充道:“它只是在那里,自顾自地响着,等待被听见。”

  散场后,林小满被几个年轻记者围住。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拿着录音笔的年轻人挤到最前面,激动地问道:“林老师,您好!我特别喜欢您的项目!我想问,您觉得‘城市之声’算不算一种集体创作?”

  林小满走出会议中心,抬头望向路灯。
  http://www.bixia5.cc/book/22376/6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