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好像有点感觉了!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与此同时,省城电视台。

  林小满站在主编的办公室里,语气平静:“主编,我决定辞职。”

  主编愣住了,他放下手中的文件,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小林,你没开玩笑吧?你可是咱们台里最有潜力的主播之一,‘城市之声’也做得有声有色,多少人想进咱们台都挤不进来,你倒好,主动要走?”

  林小满笑了笑,眼神中带着一丝释然:“谢谢主编的栽培,但我已经想清楚了。‘城市之声’很好,但它从来不是我的。我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寻找自己的声音?你想当自由职业者?”主编皱起了眉头,“现在这行竞争这么激烈,你一个女孩子,单打独斗太难了。”

  “我知道。”林小满点了点头,“但我还是想试试。”

  主编叹了口气,知道无法挽留,他语重心长地说:“好吧,既然你已经决定了,我也不强求。不过,你走了,‘城市之声’怎么办?这节目好不容易才有了起色。”

  林小满耸了耸肩,笑着说:“交给更有想法的人去做吧。我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临走前,林小满把一个U盘留在了工位抽屉里,上面附了一张纸条,写着:“下次听见风穿过桥洞的声音,记得别关窗。”

  几天后,新来的实习生小张在整理资料时不小心把“城市之声”的所有备份都删除了。

  他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求助技术部门。

  技术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系统回收站里找到了一段未命名的音频文件。

  “这啥玩意儿?”小张好奇地双击打开了音频。

  一开始,里面只有嘈杂的声音,像是菜市场里剁肉的声音,一下一下,很有节奏感。

  紧接着,又传来一阵清脆的脚步声,似乎是孩子在踩井盖,发出“咚咚”的声响。

  整个音频没有任何剪辑的痕迹,就像是随手录下来的一段声音碎片。

  小张原本只是想随便听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用的素材,结果却越听越入迷。

  他情不自禁地跟着音频里的节奏晃起了脚,嘴角也露出了一丝微笑。

  不知道什么时候,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也被这段奇怪的音频吸引了过来。

  他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侧耳倾听。

  渐渐地,整个办公室都陷入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中,所有人都跟着音频里的节奏轻轻晃动着身体,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无忧无虑地奔跑在街头巷尾。

  与此同时,德云社内部会议室。

  于佳佳站在投影仪前,侃侃而谈:“各位,我今天想和大家讨论一个‘去品牌化’的计划。”

  “去品牌化?于经理,你没搞错吧?咱们德云社现在这么火,正是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的时候,怎么还要去品牌化呢?”一个演员提出了质疑。

  于佳佳笑了笑,解释道:“我说的去品牌化,不是说要放弃德云社这个品牌,而是说我们要弱化它在演出中的存在感。”

  “具体怎么操作?”郭德钢饶有兴致地问道。

  “首先,我们要取消所有演出海报上的LoGo,用纯文字排版,突出节目的内容和演员的表演。”于佳佳回答道,“其次,我们要禁止演员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提及‘德云’二字,让他们更多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这……”在座的众人面面相觑,都觉得于佳佳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议。

  “于经理,你这么做,会不会影响咱们的票房啊?”有人担忧地问道。

  于佳佳摇了摇头,自信地说:“不会的。当一个名字太响的时候,它就听不见别的声音了。我们要让观众关注的是我们的表演,而不是我们的品牌。”

  会议结束后,秦峰给于佳佳发了一条消息:“麦窝社区的用户开始用‘敲三下’作为暗号登录了。”

  于佳佳回复道:“挺好,说明他们忘了是谁发起的。”

  同一时刻,省非遗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周晓芸正主持着《省级非遗评审通则》的修订工作。

  “周秘书,我建议在咱们的评审通则中增设一个‘数字时代无形遗产’的类别,把那些在互联网上流行的文化现象也纳入进来。”一个委员提议道。

  周晓芸没有直接反对,只是淡淡地说道:“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可以认真考虑。但是,在评审标准方面,我们要更加严格,不能让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混进来。”

  经过一番讨论,评审委员会最终通过了修订后的《省级非遗评审通则》。

  在评审标准中,增加了一条规定:“凡需主动传播方可存续者,不列入活态传承。”

  文件通过的当晚,周晓芸独自一人走到江边。

  江风习习,吹拂着她的头发。

  远处,传来工地打桩的声音,一下一下,很有节奏感。

  周晓芸静静地站在江边,倾听着江风与打桩声的共鸣。

  她敏锐地发现,这些声音恰好落入“甲五”调式的尾音,带着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意境。

  她没有录音,也没有记笔记,只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回家。

  第二天,老吴出院了。

  吴小雨早早地等在医院门口,看到老吴拄着拐杖走出来,她立刻跑了过去,扶住了他。

  “爷爷,你终于出院了!”吴小雨高兴地说道。

  老吴摸了摸吴小雨的头,笑着说:“是啊,终于可以回家了。”

  爷孙俩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经过新铺的步行道时,吴小雨突然停下了脚步,指着地面说道:“爷爷,你看,这地砖……”

  “爷爷,你看,这地砖…不对劲!”吴小雨指着脚下新铺的步行道,撅起了小嘴。

  老吴眯着眼,顺着孙女的目光看去,只见锃亮的地砖中间,一枚嵌着铜片的井盖显得格格不入。

  “咋了?新玩意儿,不习惯?”

  吴小雨不依不饶,故意抬脚踩了踩那枚井盖——“噗”,闷闷的一声,完全没了之前清脆的声响。

  “没内味儿了!以前‘当当’的,多带劲!”

  她皱着眉头,就要弯腰去抠那铜片,老吴却一把拉住她。

  “哎,急啥?让它歇会儿,也怪累的。”老爷子笑呵呵的,仿佛看穿了一切。

  两人缓缓走过,留下那枚沉默的井盖,仿佛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物件。

  第二天清晨,镇上那群放牛娃又来了。

  领头的娃子,正是吴小雨的小伙伴。

  他们熟门熟路地跑到那枚井盖前,你一脚我一脚地踩了起来。

  “咚,咚,咚…”

  依旧是沉闷的声音,孩子们有些失望。“没意思,一点都不脆!”

  就在大家准备散伙的时候,忽然,“咔嗒”一声,一枚铜片微微松动,发出了细微的声响。

  “咦?好像有点感觉了!”

  孩子们来了兴致,更加卖力地踩了起来。“咔嗒,咔嗒,咔嗒…”

  节奏,正在慢慢重现!

  孩子们欢呼雀跃,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没人注意到,在不远处的巷口,老吴正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拄着一把老旧的扫帚。

  他笑眯眯地看着孩子们,手中的扫帚柄,则一下一下轻轻地敲击着地面。

  “咚…嗒,咚…嗒…”

  扫帚敲击地面的声音,正好补上了井盖缺失的第一拍,和孩子们的踩踏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旋律。

  风起,吹过老街的铁皮屋檐,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仿佛在为这熟悉的节奏伴奏。

  整条街的脚步,在不知不觉间,又慢了半拍。

  属于小镇的独特韵律,再次流动了起来。

  这声音,比人活得久,也比任何潮流,都更深入人心。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细碎地洒在床头。

  手机急促的铃声打破了于佳佳的浅眠,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名字:吴小雨。

  她划开接听键,听到小雨压低的声音:“于姐,井盖又响了。”熟悉的孩子声,藏着兴奋与小心翼翼,于佳佳没有问细节,只简单地回应:“记下时间。”挂断电话,她坐在床边,半晌不语。

  等到心绪平复,她翻开电脑,一连三个月全国巡演城市的剧场周边修缮记录在眼前铺展开。

  于佳佳手指在屏幕上游走,七个曾出现异常金属共振的地点,赫然构成了一条从北到南的声波传播路径。

  像某种古老的记忆,从大地深处涌出。

  她再调取麦窝社区用户登录日志,看到“敲三下”暗号的使用频率与这些地点的共振时间高度吻合。

  不是巧合,而是某种未被命名的集体记忆正在苏醒。

  与此同时,林小满驱车三百公里的征程,终于抵达老县城。

  她原本只打算采集风穿钢筋的声响,却在废墟旁架设了便携录音设备时,意外录到了一群孩子放学踩井盖的游戏。

  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她不禁微微一笑,随后却惊讶地发现,回放录音时,踩踏节奏竟然完整复现了二十年前县广播站每日整点报时的编钟序列。

  那套编钟早已熔毁,而乐谱则成了历史的寻觅。

  翻查档案,唯一线索指向当年负责调试音响的陈伯。

  第二天,林小满专程来到垃圾站,在那满是尘土的地方找到正在扫地的陈伯。

  “您还记得‘甲五’调吗?”她轻声问。

  老人停下手中的扫帚,用柄尖在地面划下三道,随后默默转身离去,空气中泛起淡淡的灰尘,却没有一丝解答。

  于佳佳并没有怠慢,她立刻召集秦峰与姚小波召开紧急会议。

  面对众人的疑虑,她提出启动“静音计划”:在全国十个试点城市同步关闭剧场扩音系统,改用自然声场演出相声。
  http://www.bixia5.cc/book/22376/6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