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算文化遗产吗?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昏黄的光晕下,几个孩子正用脚后跟敲击着路边的地砖,发出清脆的“咚咚”声。

  他们的拍子歪歪扭扭,节奏混乱,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边敲边笑,仿佛在演奏一首只属于他们的秘密乐章。

  她看着那几个孩子,轻声说道:“算不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还在敲。”

  “静音亭IP文旅小镇?还真是敢想啊!”于佳佳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设计图纸啧啧称奇。

  图纸上,一个个透明的玻璃亭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旁边还规划了“静音体验馆”“声音邮局”“节奏打卡墙”等各种稀奇古怪的项目。

  效果图做得倒是挺精致,但怎么看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割韭菜的味道。

  她揉了揉太阳穴,拿起手机,拨通了秦峰的电话。

  “喂,秦总,忙吗?”

  “还好,刚开完一个会。”秦峰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

  “跟你说个事儿,文旅局那边有个合作提案,想打造一个‘静音亭IP文旅小镇’。”于佳佳尽量平静地说道。

  “静音亭?什么东西?”秦峰显然没听明白。

  于佳佳叹了口气:“就是把咱之前麦窝社区那个‘静音亭’的概念放大一百倍,做成一个旅游景点。里面有各种互动体验项目,比如让你在静音亭里录一段想说的话,然后通过‘声音邮局’寄给未来的自己…”

  “等等,这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秦峰打断了她。

  “重点来了。”于佳佳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他们还打算把‘锅响’做成文创雪糕,就是那种敲一下会发出声音的…你懂的。”

  电话那头传来秦峰毫不掩饰的笑声。

  “哈哈哈哈!文创雪糕!他们可真有想法!这绝对是年度最佳黑色幽默!”

  于佳佳无奈地翻了个白眼:“行了,别笑了。我估计他们下一步就要把‘麦窝’注册成商标,然后做成连锁酒店了。”

  “那敢情好啊!到时候我给你打骨折!”秦峰依然笑个不停。

  “正经点!”于佳佳没好气地说道:“这个项目我肯定不能答应,但也不能直接得罪文旅局。你有什么好主意?”

  秦峰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要我说,真正的声音,不在景区里,不在文创产品里,而是在…人心里。”

  挂断电话后,于佳佳立刻联系了几位县城老茶馆的老板。

  她给每人赠送了一套便携式音响,只说了一句话:“随便放点没人听的旧录音,音量调小点就行。”

  至于放什么,放多久,放给谁听…她没说。

  但她相信,那些扎根在市井烟火里的老茶馆,自有它们的办法。

  赵志明最近有点忙。

  市里要建一条新的地铁线,他被抽调到公共艺术设计评审小组,负责把关站台的艺术方案。

  这年头,地铁站也得讲究文化品味,不能光秃秃地只有瓷砖和广告牌。

  所以,各种奇思妙想的方案层出不穷,什么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其中一份方案尤其吸引了赵志明的注意。

  方案提议在站台的地面上铺设“声纹地砖”,每块地砖都对应一个特定的音符。

  当乘客踩踏地砖时,就会播放出定制的音乐。

  设计方还一本正经地解释说,这可以“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缓解候车焦虑”。

  赵志明看着方案,沉默了很久。

  他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爷爷在胡同里玩“跳房子”游戏。

  爷爷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格子,然后教他用石子儿在格子间跳跃。

  每跳一步,石子儿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或清脆,或沉闷,或空洞。

  那些声音简单而纯粹,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他抬起头,看着会议室里那些满口“用户体验”“流量转化”的专家,突然觉得有点反胃。

  “我觉得,不如不做声音。”他缓缓说道。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他。

  “不做声音?那还叫什么‘声纹地砖’?”一个专家忍不住问道。

  赵志明笑了笑,解释道:“我们可以保留地砖的材质差异,让人踩下去时,脚底能感觉到节奏。”

  “脚底…感觉到节奏?”众人更加不解。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纹理来营造出不同的触感。比如,有的地砖粗糙,有的地砖光滑,有的地砖坚硬,有的地砖柔软…”

  赵志明越说越兴奋:“这样,乘客在行走的过程中,就能通过脚底的触觉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

  “听觉可以伪装,但触觉不会骗人。”他最后补充道。

  方案最终被采纳了,赵志明在施工图的备注栏里,悄悄地写下了一行字:

  “建议使用回收铸铁井盖碎料。”

  没人注意到这行不起眼的小字。

  更没人知道,那些碎料,正是当年老吴亲手嵌入步行道的同种合金。

  陈青山发现殡仪馆后门的角落里多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那是几个年轻人用废弃的金属托盘焊成的一个简易架子,上面摆着几只旧保温杯,杯身上贴着手写的字条:“热水免费”。

  保安告诉他,自从有了这个热水架子,家属们的哭声都少了。

  有些人甚至会蹲在旁边,静静地听他们打拍子。

  陈青山没有参与,也没有阻止。

  他只是默默地看着,看着那些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与逝者对话,与生者和解。

  某天晚上,他值夜班,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对铜铃挂在了架子上。

  那对铜铃是他父亲留给他的。

  父亲去世前,曾用它为他演奏过无数动听的乐曲。

  铃声清脆,悠扬动听,如同父亲的声音,温柔而慈祥。

  没人问起铜铃的来历,也没人取下它。

  只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铜铃的声音混着敲击托盘的节奏,飘得很远,很远……

  架子上,热水氤氲出的雾气模糊了“免费”两个字。

  不远处,几个孩子压低嗓音讨论着:“要不明天咱们换个调?老这么敲,有点腻了。”

  “行啊,你来领奏!”

  “我?我只会敲《两只老虎》…”

  “那也比没有强!就这么定了!”

  吴小雨所在的班级举办了一场“家乡记忆”主题展览。

  其他同学交的都是老照片、旧物件,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的宝贝都翻出来。

  而她呢,交了一幅手绘地图,上面花花绿绿地标注了镇上所有“会发声”的地方——铁皮屋檐的锈点、空水箱的回音、老井盖的闷响、废弃电箱的嗡嗡声,简直是“声控”的福音。

  老师看着地图上那些奇奇怪怪的标注,一脸茫然:“这些……算文化遗产吗?”

  吴小雨歪着头,认真地摇了摇头:“不算,算脚印。”

  展览当天,几个低年级的小孩子闲着没事,照着吴小雨的“寻声地图”开始“城市漫步”。

  他们迈着小短腿哒哒哒地跑着,一会儿敲敲铁皮屋檐,一会儿对着空水箱喊两嗓子,玩得不亦乐乎,硬是用脚步唤醒了那些沉寂已久的声响,整个就像一个“行走的背景音乐”。

  吴小雨站在远处,看着那群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突然,她听到身后传来“沙沙”的扫地声,节奏均匀,不紧不慢。

  是陈青山。

  他还是老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弓着背,一下一下地扫着校门口的小路。

  阳光洒在他身上,拖出长长的影子。

  吴小雨想了想,跑过去,用手肘轻轻碰了碰陈青山的胳膊,问道:“陈叔,你……”

  陈青山没有说话,只是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又默默地低下头,继续扫地。

  吴小雨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医院,给老吴送饭。

  医院的消毒水味儿和饭盒里飘出的香气,混杂在一起,总让她觉得有点不真实。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拎着保温桶,穿过熟悉的街巷。

  远远地,她就看到广播站那栋老楼被围了起来,几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忙活着,老旧的发射塔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单。

  “要拆了啊……”吴小雨嘀咕着,脚步慢了下来。

  她走到废墟边,找了块相对干净的地面,蹲了下来。

  空气里弥漫着尘土的味道,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

  她随手捡起一根小树枝,在地上划拉着。

  一下,两下,三下……树枝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而又单调,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

  那是陈青山扫地的拍子,吴小雨从小听到大,早就刻在了骨子里。

  “这小丫头,敲啥呢?”一个路过的老师傅停下了脚步,好奇地看着她。

  他也是这镇上的老居民,对广播站有着特殊的感情。

  吴小雨没有说话,只是自顾自地敲着。

  老师傅看着地上歪歪扭扭的线条,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叹了口气,走到一旁,捡起一截废弃的钢筋,掂了掂,走到一根水泥桩旁,轻轻敲了两下。

  “当,当。”

  钢筋敲击水泥的声音沉闷而厚重,与树枝敲击地面的声音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那是另一种拍子,另一种节奏,属于这个小镇的记忆。

  吴小雨抬起头,看了看老师傅,又看了看那根钢筋,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拎起饭盒,转身跑向医院。

  第二天,吴小雨再去广播站旧址时,那根钢筋还挂在水泥桩上。

  风吹过,钢筋轻轻晃动,偶尔碰到水泥桩,发出“嗒”的一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喜欢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http://www.bixia5.cc/book/22376/6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