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大顺!永昌!
推荐阅读:
迷踪谍影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孙
兵王穿越到南宋,华山论剑我称雄
穿越锦衣卫:我不想再用加特林了
征伐天下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他没有明确说“降”,但这声“闯王”和“受教”,已然表明了一切。李自成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他亲自上前,拔出佩刀,割断了洪承畴身上的绳索,朗声道:
“好!得洪大人相助,如虎添翼!来人!备酒!为我们的洪军师接风洗尘!”
洪承畴活动了一下被捆得发麻的手腕,看着眼前这位草莽枭雄,眼神复杂。
他知道,这一步踏出,再无回头路。大明的西北擎天柱,轰然倒塌。
当潼关失陷、洪承畴下落不明的消息传到西安时,这座千年古都瞬间陷入了末日般的恐慌。
陕西巡抚衙门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坟墓。
孙传庭一身戎装,却难掩满脸的疲惫与悲愤,潼关之战,他也是仅以身免,此刻正在收拢残兵败将。
但西安,已成孤城绝地。
“抚台大人!流贼前锋已过华阴!不日即抵西安城下!城中人心惶惶,守军士气低落……这……这西安……守不住了!”一名将领声音带着哭腔。
“守不住?”
孙传庭猛地抬头,眼中布满血丝,声音嘶哑。
“守不住也要守!陛下将陕西托付于我,守土有责!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本抚……当与西安共存亡!”
他霍然起身,手按在了腰间的剑柄上,一股决绝的死志弥漫开来。
城破殉国,似乎是他此刻唯一的选择,也是他作为大明忠臣最后的体面。
然而,就在他手指即将用力拔出佩剑的刹那,脑海中猛地闪过一个人影,一段话语——那是一年前,他离京赴任陕西前,魏渊在京城一处僻静茶馆里对他的密谈。
当时魏渊指着简陋地图上的潼关和西安,语气异常严肃:
“伯雅兄,此去陕西,千斤重担!然,弟有一言,兄务必谨记:潼关若失,西安必不可守!切莫存侥幸之心,更不可效张巡守睢阳之故事!西安虽重,然关中平原无险可凭,四面受敌,困守孤城,徒耗精锐,于事无补!若事不可为……当果断放弃西安,收拢精锐,向西!向甘肃!联络甘凉诸镇,据守河西走廊,扼守嘉峪关,保住西北一隅生力军!以待天下之变!切记,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魏渊当时恳切而忧虑的眼神,以及那番在当时看来有些“危言耸听”、甚至“动摇军心”的话语,此刻如同惊雷般在孙传庭濒临绝望的心海中炸响!
“潼关若失,西安必不可守……”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向西!向甘肃!保住西北生力军!以待天下之变!”
字字句句,如同醍醐灌顶!
孙传庭拔剑的手,僵在了半空中。
他脸上的死志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挣扎、痛苦,最终化为一种近乎冷酷的决断!
是啊!死守西安,除了多添几千乃至上万具尸体,成就自己一个“忠烈”的虚名,于国何益?于民何益?不过是让李自成多一场轻易的胜利,让大明在西北彻底失去翻盘的希望!
魏渊看得比自己远的多的多!
“呼……”
孙传庭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缓缓将佩剑按回鞘中,眼神变得锐利而坚定。
“传令!”
孙传庭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第一,即刻通知秦王及宗室,速速收拾细软,由王府护卫护送,从北门出城,向延安府方向转移!”
“第二,城中所有能动用的骡马车辆,全部征调!优先装载武库中所有火器、火药、箭矢、粮草!能带走多少带多少!”
“第三,收拢城内所有能战之兵!包括本抚标营、西安卫所残余、以及皇家近卫营!告诉他们,不想白白送死的,想为大明保留最后一点火种的,就跟本抚走!”
“第四,张贴安民告示,告知百姓,流贼将至,本抚无力守城,望百姓。。。各自珍重,好自为之!”
说到最后一句,孙传庭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深深的愧疚。
“一个时辰后,西门集合!目标兰州卫!”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
西安城陷入了最后的混乱与悲鸣。有人哭喊着追随官军,有人仓皇躲入家中,有人则趁机劫掠……
孙传庭心如刀绞,却强迫自己硬起心肠。
一个时辰后,西安西门。
一支约两万余人的队伍集结完毕,虽显疲惫慌乱,但核心的数千孙传庭嫡系和收拢的皇家近卫营残部,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纪律。
队伍中满载着粮草辎重和重要的军械。
孙传庭最后回望了一眼巍峨却已弥漫着绝望气息的西安城楼,夕阳的余晖为它镀上了一层凄美的金色,却也像是最后的挽歌。
“晋国公……但愿你是对的……”
孙传庭喃喃自语,猛地一挥手。
“出发!”
沉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孙传庭一马当先,率领着这支保存下来的、大明在西北最后的精锐力量,踏上了西去的漫漫长路。
马蹄踏碎了护城河冰面上映照的残阳,也踏碎了大明王朝在关中平原最后的统治象征。
他们身后,西安城巨大的阴影,正被来自东方的、李自成大军掀起的滚滚烟尘,一点点吞噬。
而他们的前方,是更加荒凉、却也蕴含着未知生机的——河西走廊。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凛冬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但西安城内外却洋溢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喧嚣。
曾经象征大明宗室威严的秦王府,此刻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只是那喜庆的颜色下,掩盖不住一股草莽而躁动的气息。
李自成的大军,如同不可阻挡的洪流,在几乎没有遭遇像样抵抗的情况下,开进了这座西北第一雄城。
城门洞开,残余的明军早已逃散,少数试图抵抗的士绅被迅速碾碎。
迎接闯军的,是城中贫民、小贩、乃至部分底层官吏复杂而热切的目光,有对旧秩序的恐惧,更有对新天地的茫然期待。
称帝的呼声,在牛金星、宋献策等谋士的推波助澜下,在刘宗敏、李过等大将的拥戴中,在底层士兵“闯王万岁”的狂热呐喊里,日益高涨,最终汇成一股不可违逆的洪流。
这一日,春阳初暖。
秦王府承运殿,仿照紫禁城规制建造的主殿的前广场,旌旗蔽日,甲胄生辉。
李自成麾下大小将领、新归附的明朝降官、以及部分被“邀请”观礼的西安士绅代表,黑压压跪倒一片。
李自成身着一身赶制出来的、尚显粗糙的明黄色龙袍,头戴同样不甚合规格的冕旒,在牛金星、宋献策的引导下,缓缓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
他面容依旧粗犷,眼神却多了几分刻意营造的威严,步伐沉稳,竭力模仿着记忆中皇帝的模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震耳欲聋,回荡在古老的秦王府上空,惊飞了檐角栖息的鸟雀。
李自成站在高台之上,俯瞰着脚下匍匐的众生,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仿佛掌控一切的权力巅峰。
胸中豪气顿生,他深吸一口气,用洪亮而略带乡音的声音宣布:
“朕!顺天应人,承天景命!即皇帝位!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自今日起,改西安为西京!定为国都!”
“大封功臣!牛金星、洪承畴为天佑殿大学士,宋献策为军师,刘宗敏为权将军、汝侯,李过为制将军、毫侯……”
一道道敕封旨意颁布下去,引发阵阵叩谢和欢呼。
称帝大典虽然仓促简陋,缺乏真正的皇家威仪,但那股席卷天下的草莽王气,却实实在在地宣告了一个新王朝的诞生。
大明王朝在西北的最后一块基石,被彻底撬动、粉碎。
登基后的李自成,并未沉醉于皇帝的虚名。
他深知,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还在,大明的根基尚未完全崩塌。他心中那团推翻朱明、一统天下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
“诸卿!”
李自成目光扫视群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北京未下,崇祯未擒,大明未亡!朕意已决,即刻挥师东征!直捣黄龙,覆灭明朝!”
东征!这个决定无人反对。
但如何东征?路线选择至关重要。
殿内众将议论纷纷,大多倾向于历史上农民军常走的北路,出潼关,经山西大同、宣府,直逼居庸关。
这条路相对熟悉,但沿途关隘众多,明军,尤其是边军,抵抗可能激烈。
就在此时,新任大顺天佑殿大学士的洪承畴,缓步出列。
他一身崭新的绯红官袍,气度沉稳,与周围那些粗犷的将领形成鲜明对比。
“陛下。”
洪承畴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富有条理。
“臣以为,北路虽熟,然山峦叠嶂,关隘重重,且大同、宣府乃九边重镇,边军悍勇,恐迁延时日,徒增伤亡。臣有一策,或可事半功倍,直抵京师!”
李自成精神一振:
“洪爱卿速速道来!”
“陛下请看舆图。”
洪承畴指着殿中悬挂的巨大地图。
“臣建议走南线!”
他手指划过:
“大军出潼关后,不向北,而向东,直入河南腹地!河南连年灾荒,赤地千里,官府糜烂,人心尽失,我军可传檄而定!过河南后,择机于开封府附近南渡黄河,进入山东、直隶南部!”
洪承畴的手指在地图上向南再向北画了一个弧线:
“渡河之后,大军可沿运河北上,或直趋保定府!此线一马平川,利于我大顺铁骑驰骋!更关键的是。。。”
洪承畴加重了语气,眼中闪烁着洞悉时局的光芒:
“据臣所知,如今白莲教匪首徐少谦正纠集数十万众,猛攻南直隶!江淮防线明军主力,如史可法、黄得功、刘良佐、高杰等部,皆被死死牵制在南京、扬州、安庆一线,自顾不暇!北直隶、山东、河南腹地,兵力极度空虚!朝廷纵使想调兵勤王,亦无兵可调!”
http://www.bixia5.cc/book/24410/5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