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时砂遗楼 >第611章 时砂暴中的国际合作探讨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11章 时砂暴中的国际合作探讨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1938 年深秋的重庆,防空洞外的梧桐叶被时砂染成青铜色,江浅攥着译电员刚送来的密电,指尖在 “伦敦博物馆埃及厅被沙粒吞噬” 的字句上反复摩挲。洞壁渗出的水珠混着沙粒,在军用地图上洇出褐色的晕圈,她突然抓起红色电话,听筒里传来接线员带着电流声的应答。

  “接苏联驻华武官崔可夫将军。” 她的声音压得很低,目光扫过墙上 “愈炸愈强” 的标语,“就说有比空战更紧急的事。”

  两小时后,曾家岩周公馆的会客厅里,崔可夫的皮靴碾过地上的沙粒,发出细碎的声响。这位后来指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将军,此刻正盯着江浅摊开的全息沙盘 —— 那上面,紫色的时砂云正沿着伏尔加河向莫斯科蔓延。

  “江小姐,你是说这种沙暴会同时出现在 1938 年和…… 未来?” 他的手指在沙盘上划出弧线,军大衣上的铜纽扣在昏暗的油灯下闪着光,“这听起来比希特勒的闪电战更像天方夜谭。”

  江浅调出列宁格勒冬宫的实时画面,那些珍藏的伦勃朗画作正在沙粒中变形,颜料像融化的黄油般流淌。“将军见过冬宫的《夜巡》吗?” 她的声音带着寒意,“再有 72 小时,那幅画就会变成一堆油彩碎屑。我们需要苏联科学院的结晶学专家,他们研究的低温防护技术或许能阻断沙粒的侵蚀。”

  崔可夫突然站起身,军靴在地板上磕出清脆的声响。“我会立刻发报给莫斯科。” 他盯着画面中正在剥落的油画,蓝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悸,“但你们要提供所有时砂样本的分析数据,包括你们中国人在殷墟发现的那些。”

  “我们可以共享数据,但需要你们的西伯利亚冷杉树脂。” 江浅递过一份清单,纸上的字迹被洞顶滴落的水珠晕开了边角,“这种树脂混合糯米灰浆,能在零下三十度固化,比任何军工胶水都适合加固古建筑。”

  当苏联运输机在三天后降落在重庆珊瑚坝机场时,江浅正在防空洞里接待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这位戴着金边眼镜的外交官,看着箱子里取出的冷杉树脂,突然指着墙上的空袭警报图笑了:“江小姐,你们中国人总说以和为贵,现在看来,连沙暴都在帮你们促成国际合作。”

  江浅望着窗外掠过的战机,机翼上的太阳旗标志在沙雾中若隐若现。“当务之急是在南京建立联合实验室。” 她的指尖在地图上圈出紫金山的位置,“那里有中央研究院的设备,还有从北京故宫转移来的文物修复师,他们知道如何用传统工艺处理被沙粒侵蚀的古籍。”

  1938 年圣诞节那天,南京紫金山的竹林里响起了不同语言的交谈声。苏联专家用伏特加清洗被沙粒污染的显微镜镜头,英国学者捧着甲骨文拓片向老周请教朱砂的用法,而江浅则在实验室的角落里,看着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拍摄的纪录片 —— 画面中,敦煌莫高窟的僧人正用羊皮袋收集雪水,混合着从印度传来的檀香粉末,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起甲的壁画。

  “这些僧人说,檀香能驱邪。” 霍尔多举着摄像机,镜头上沾着的沙粒让画面有些模糊,“但我觉得,真正驱邪的是你们这些跨越国界的合作。”

  江浅没有说话,只是将一块刚用冷杉树脂加固好的甲骨递给英国学者。甲骨上 “王占曰:吉” 的字样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那些三千年前的刻痕,此刻正见证着一场超越战争的国际救援。

  十九年后的 1967 年,日内瓦湖畔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会议厅里,江浅的高跟鞋踩在地毯上,带出细微的沙粒。窗外,时砂暴掀起的紫色云团正掠过勃朗峰,将皑皑白雪染成诡异的青铜色。她整理着文件袋里的卫星照片,指尖触到一张泛黄的旧照 —— 那是 1938 年南京实验室的合影,老周站在中间,手里举着修复好的甲骨,笑容在黑白影像里格外清晰。

  “江女士,美国代表坚持要优先保护肯尼迪航天中心。” 助手小陈的声音带着焦虑,将一份抗议书放在桌上,“他们说那里的火箭燃料储存罐一旦被沙粒穿透,后果不堪设想。”

  江浅抬头看向会议桌对面的美国代表,那位前宇航员正用钢笔敲击着桌面,笔帽上的 NASA 标志闪闪发亮。“我们可以先加固航天中心,但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也需要同样的防护方案。” 她调出两座发射场的结构图,投影在墙上的图像被沙粒干扰得微微颤抖,“还有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时砂导致的河床抬升已经威胁到坝体安全,那里需要中国的泥沙专家。”

  苏联代表突然拍案而起,桌上的茶杯在震动中溅出褐色的茶水。“你们中国人总是和稀泥!” 他的俄语带着浓重的乌克兰口音,“上个月你们帮印度修复泰姬陵时,就应该优先考虑我们的克里姆林宫尖顶!”

  “泰姬陵的大理石正在风化,每小时损失的雕花相当于三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江浅调出实时监测数据,屏幕上的泰姬陵三维模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剥落,“而克里姆林宫的镀金穹顶,我们已经用 1938 年研发的冷杉树脂加固方案处理过了,现在状况稳定。”

  会议厅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答作响。江浅看着各国代表脸上复杂的表情,突然想起 1938 年在重庆防空洞的那个夜晚,崔可夫将军曾对她说:“国际合作就像拼积木,总要有人先让出自己手里的那块。”

  “我提议成立跨国应急小组。” 她站起身,将一份章程推到会议桌中央,“总部设在日内瓦,下设三个分部:亚洲负责文物保护,美洲专注科技研发,欧洲协调资源调配。每个分部的负责人由各国代表轮流担任,决策采用一票否决制。”

  法国代表突然笑了,转动着无名指上的蓝宝石戒指:“江女士,您这方案听起来像联合国的雏形。”

  “比联合国更高效。” 江浅指着屏幕上正在被沙粒吞噬的威尼斯水城,“那里的水位监测系统需要日本的传感器技术,而加固堤坝的材料必须用荷兰的高分子聚合物,我们没有时间在程序上浪费。”

  当各国代表在章程上签字时,江浅的目光落在窗外。日内瓦湖的水波在时砂的映照下泛着紫色的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已经变成了青铜色的剪影。她突然想起老周临终前的话:“文物会老,但保护它们的智慧永远年轻。”

  三个月后,跨国应急小组的首项成果在埃及亮相。中国工程师用盾构机在阿斯旺大坝底部开凿了导流隧道,荷兰专家设计的防渗膜阻止了沙粒渗入坝体,而苏联提供的混凝土速凝剂,则让修复工程提前了整整一个月。站在大坝上,江浅看着尼罗河水重新清澈起来,突然收到小陈发来的消息:1938 年的南京实验室成功复原了被沙粒损毁的《永乐大典》残页,用的正是中、英、苏三国专家共同研发的纸张修复技术。

  “江主任,下一步我们要去修复墨西哥的玛雅金字塔。” 小陈的声音在通讯器里带着兴奋,“墨西哥代表说,他们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能抵御时砂侵蚀的玛雅灰浆配方,想和我们的文物修复师一起研究。”

  江浅望着远处夕阳下的金字塔轮廓,那些古老的石墙上,时砂留下的痕迹正在慢慢消退。她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国际合作才刚刚开始,但只要人类还懂得分享智慧,就没有什么灾难能磨灭文明的印记。

  夜幕降临时,江浅站在金字塔顶,看着应急小组的直升机在夜空中组成编队。机身上的各国国旗在探照灯下格外醒目,像一串流动的彩虹。她突然想起 1938 年那个防空洞里的夜晚,霍尔多?汉森曾问她:“战争和沙暴,哪个更可怕?”

  现在她有了答案:都不可怕,只要我们还记得如何并肩前行。
  http://www.bixia5.cc/book/24595/7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