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冰阳之歌 >第354章 山西侯马融情血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54章 山西侯马融情血脉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军工事业后继有人。

  ——题记

  侯马站的晨雾总带着股特殊的味道,是钢轨缝隙里陈年机油的厚重,混着秋露打湿青砖的清冽。当第一声汽笛划破天际时,大伟已经蹲在列车底部半个钟头了。深蓝色工装裤膝盖处磨出了毛边,那是常年检修留下的印记,48岁的他像棵扎根铁轨的老胡杨,安全帽压得很低,只露出一截被岁月刻出沟壑的下颌。指尖裹着黑褐色的油污,敲过制动管路的每一个接口,“当当”的声响在空旷的站台回荡,竟和记忆里父亲在军工车间敲铆钉的节奏渐渐重合。

  “大伟哥,再蹲下去腰该疼了!”小慧的声音裹着餐车飘来的粥香,从车厢门口钻出来。她手里端着个搪瓷缸,缸沿磕掉了一小块瓷,露出里面的白铁——这是她刚当乘务员时,母亲特意从老军工宿舍翻出来的,说“搪瓷缸子经摔,就像咱军工的人,耐得住磋磨”。45岁的小慧扎着利落的马尾,鬓角别着枚蓝盈盈的发卡,金属表面被摩挲得发亮,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军工车间的标准样式,母亲退休时把它塞到她手里,反复叮嘱“戴着它,就像妈陪着你跑铁路”。

  大伟直起身时,腰腹传来一阵熟悉的酸痛,他抬手捶了捶,目光不自觉飘向站台尽头的军工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父亲那把锈迹斑斑的扳手还静静躺着,扳手柄上缠着褪色的蓝布条,那是母亲当年为了让父亲握得稳,一针一线缝的。1968年的侯马,还是一片荒滩,父亲跟着军工队伍从东北过来,带着这把扳手,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拧紧了第一列军用专列的轴承。“咱爸当年跟我说,这铁路线是军工的生命线,哪怕天上下刀子,车轮子也不能停半分。”大伟的声音像钢轨摩擦,带着西北人特有的沉厚,指腹无意识地蹭着工装口袋里的旧照片——那是父亲年轻时在侯马基地的留影,穿着同样的深蓝色工装,笑容里满是意气风发。

  小慧把搪瓷缸递过去,看着大伟仰头喝粥的模样,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母亲去车间的场景。那时母亲总把她放在机床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攥着铅笔头教她画简单的电路图,机器轰鸣里,母亲的声音格外清晰:“小慧你记着,咱军工的活儿,差一毫米都不行,就像这铁轨,差半分就会出大事。”她低头摸了摸餐车的不锈钢托盘,盘底那道细小的划痕格外明显——二十年前,一列运送导弹零件的专列临时停靠侯马,她抱着托盘送热水,列车突然颠簸,托盘撞在门框上磕出了印子。后来母亲看见这道划痕,没说别的,只在她手心画了个“工”字:“这道印子不是疤,是咱军工子弟的勋章。”

  上午九点,列车准时驶出侯马站,车轮碾过铁轨的“哐当”声,像一首永不重复的进行曲。大伟守在驾驶舱,目光紧锁前方延伸的铁轨,仪表盘上的绿色指针平稳跳动,恍惚间竟和父亲当年车间里的压力表重叠。上个月暴雨冲毁了祁连山脚下的一段路基,他带着维修队在泥水里泡了三天三夜,雨水灌进靴子里,脚泡得发肿,手里的对讲机喊哑了,就用父亲教的手势指挥——掌心向上是“暂停检查”,握拳是“全力推进”,两根手指并拢是“精准对接”,那是老军工在车间里传下来的默契,比任何对讲机信号都更可靠。

  “当时水都没过膝盖了,大伟哥你还往铁轨下面钻,我都快吓死了。”小慧端着杯热茶走进驾驶舱,打断了大伟的思绪。她把茶杯放在仪表盘旁,杯壁上印着的“军公为民”四个字渐渐凝出白雾。“你忘了?咱爸当年为了修一台故障机床,在油池里泡了整整一天,出来时浑身都在滴油,却笑着说‘机器修好了,比啥都强’。”大伟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模样——老人躺在病床上,手还紧紧攥着那把旧扳手,把他的手按在扳手柄上:“大伟,铁路和军工一样,都是守护国家的活儿,爸把这接力棒交给你,你可得攥紧了。”

  正午的阳光透过车窗,把车厢里的人影拉得很长。小慧在餐车整理餐具时,听见隔壁车厢传来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笑声。掀开门帘一看,十几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正围着一位老人,老人拄着拐杖,军绿色外套上别着三枚褪色的军功章,最左边那枚“军功奉献”奖章的边角已经磨圆,却依旧闪着光。“是军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要去戈壁深处的军工博物馆参观。”列车员小张凑过来小声说,“那位老人是他们的校外辅导员,听说以前在侯马军工基地待过几十年。”

  小慧心里一动,转身从乘务员休息室的柜子里翻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封皮上“工作日志”四个字是母亲的笔迹,娟秀却有力,里面夹着母亲年轻时画的电路图,纸页边缘已经发脆,铅笔线条却依旧清晰。她走到孩子们身边时,老人正指着窗外的铁轨,给孩子们讲当年运送军工物资的故事:“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列车走一段就要停下来检查,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可没有一个人喊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爷爷,您看这个!”小慧把笔记本递过去,老人翻开的瞬间,眼睛突然亮了。“这电路图的画法,是当年侯马基地车间的标准样式!”老人的手指轻轻拂过纸页,声音都有些发颤,“我认识你母亲,她当年是车间里最年轻的绘图员,画的图比老师傅都精准,有一次为了改一个数据,在机床边熬了整整一夜。”

  小慧的眼眶突然发热,她指着笔记本里夹着的一张老照片——那是母亲和几位女工在车间门口的合影,母亲手里举着一张奖状,笑容灿烂。“我妈总说,她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看着自己画的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军工设备。”她又翻到后面几页,那是她自己的乘务日志,每一页都记得工工整整,日期、车次、乘客人数,甚至连“三号车厢热水阀轻微漏水,已检修”这样的小事都写得清清楚楚。“我刚开始记日志时总偷懒,我妈就把她的电路图拿给我看,说‘你记的每一个字,都是铁路上的安全保障,就像我画的每一条线,都是军工的质量底线’。”

  孩子们围得更紧了,小手指着日志上一个画着星星的日期:“阿姨,这一天为什么要画星星呀?”小慧蹲下身,看着那个熟悉的日期,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那是三年前的冬天,列车要运送一批紧急军工零件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暴雪。雪片像鹅毛一样砸在车窗上,能见度不足五米,铁轨上积的雪没过了脚踝。她和大伟带着乘务组,拿着铁铲在铁轨旁铲雪,寒风吹得脸生疼,手套冻得硬邦邦的,手指几乎失去了知觉。四个小时后,当列车终于缓缓启动时,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因为那天,我们守住了军工的时间。”小慧摸了摸孩子的头,目光望向窗外——列车正穿过一片胡杨林,金黄的树叶在秋风里翻卷,像无数面小小的军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傍晚时分,列车抵达戈壁边缘的清水河中转站。大伟检查完列车的最后一个车轮,站在站台边抽烟,烟卷在指间燃得很慢,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的戈壁上——夕阳把沙丘染成了金红色,铁轨像一条黑色的绸带,从侯马一直延伸到天边,和记忆里父亲描述的军工运输线渐渐重合。“在想啥呢?”小慧走过来,递给他一个还热乎的馒头,“刚从站台食堂买的,你最爱吃的红糖馒头。”

  大伟咬了一口馒头,麦香混着红糖的甜意在嘴里散开,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去侯马基地食堂的场景。那时食堂的馒头总是带着股淡淡的麦麸香,父亲每次都会把自己碗里的红糖馒头夹给他,说“多吃点,以后才能有力气接爸爸的班”。“想咱爸妈,想侯马基地的那些日子。”大伟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旧照片,照片里的父亲还很年轻,站在军用专列旁,手里举着那把熟悉的扳手。“你说,他们要是看见现在的铁路,看见咱们还在跑这条线,会不会高兴?”

  小慧接过照片,指尖轻轻擦过照片边缘的折痕——这张照片被大伟带在身上十几年了,边角都已经磨得发毛。“肯定会的。”她把照片递回去,重新理了理鬓角的发卡,蓝色的金属面在暮色里闪着微光,“你看这铁轨,从侯马延伸到戈壁,从咱们爸妈那辈传到咱们手里,这就是血脉啊。就像我妈传下来的发卡,你爸传下来的扳手,不管过多少年,这股子劲儿都不会断。”

  夜风渐渐起了,吹得站台边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大伟把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弯腰捡起地上的一片胡杨树叶,树叶的叶脉清晰得像铁路线的地图,从叶柄到叶尖,每一条纹路都笔直而坚韧。他把树叶递给小慧,两人的手指在暮色里轻轻一碰,像握住了两代军工的接力棒——那接力棒上,有父亲扳手的温度,有母亲电路图的印记,有大伟检修时磨出的茧子,有小慧日志上写下的字迹,还有无数军工前辈的汗水与坚守。

  远处的信号灯突然亮了,红色的光在夜色里格外醒目,那是列车即将出发的信号。大伟和小慧并肩站在站台,看着列车的轮廓在灯光里渐渐清晰,车窗里透出温暖的光,像一串流动的星星。明天,他们又将踏上征程,从清水河到酒泉,从酒泉到敦煌,沿着父辈们开辟的军工运输线,把每一批物资安全送到目的地。

  “走吧,该上车了。”大伟拍了拍小慧的肩膀,声音里满是坚定。小慧点点头,跟着大伟走向列车,脚步轻快而有力。车厢里,孩子们已经睡着了,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笑容;那位老军工正坐在窗边,手里拿着小慧的笔记本,借着车厢里的灯光,细细看着母亲画的电路图;列车员小张正在检查每一节车厢的门窗,动作认真而仔细。

  车轮再次碾过铁轨,发出熟悉的“哐当”声,在寂静的戈壁夜色里格外清晰。大伟坐在驾驶舱里,目光紧锁前方的铁轨,仪表盘上的指针平稳跳动;小慧在餐车整理着餐具,把那个搪瓷缸擦得锃亮,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他们知道,这条铁路线不仅是钢铁铺就的轨道,更是军工血脉的传承,从侯马到西北,从过去到未来,只要车轮子还在转,这血脉就不会断,这大爱无疆的歌声,就会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得很远很远。

  车厢里的广播突然响起,是小慧特意选的《军工之歌》,熟悉的旋律在夜色里流淌:“我们是军工的后代,我们是祖国的脊梁,沿着前辈的足迹,守护着每一寸土壤……”大伟跟着旋律轻轻哼了起来,小慧也在餐车旁小声唱着,歌声里,有两代人的坚守,有血脉里的热爱,还有对军工事业永远不变的忠诚。

  喜欢冰阳之歌
  http://www.bixia5.cc/book/24749/3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