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复山河 >第四百六十八章 、藩镇之忧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四百六十八章 、藩镇之忧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施粥啦!”

  伴随着衙役的呼喊,无数难民拿起手中的碗和盆,有序的排起了长龙。

  不守规矩的,人头已经到城墙上挂着了。

  负责维持秩序的京营官兵,可不是好说话的主。

  轻则一顿毒打,重则人头高悬。

  死了也是白死,有关系背景的,根本不会沦落到难民营。

  何况大家也没力气闹腾,每天一碗糠糊糊,没被饿死都算幸运的。

  ……

  “大哥,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看着碗里的糠糊糊,马三忍不住抱怨道。

  日子苦,不可怕。

  底层百姓的日子,就没几个时候好过。

  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都免不了吃糠度日。

  逃荒来的路上,他们更是以草根树皮为食,甚至还吃过土。

  他们算是幸运的,带着家小来到了天子脚下。

  相比日子苦,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

  朝廷虽然施粥,可每天就提供一顿。

  吃不饱,也饿不死。

  未来在哪里,谁都不清楚。

  “趁热吃吧,今天的伙食不错,还加了几粒黄豆。”

  年长的男子缓缓说道。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马大早就被磨平了棱角。

  日子再怎么苦,生活总要继续。

  冥思苦想是一天,浑浑噩噩也是一天,反正都改变不了什么。

  少用脑子,还能减少消耗。

  “大哥,我们这些大人能坚持,嫂子和铁蛋他们也受不了啊!”

  快速解决碗里的糊糊后,马三再次开口说道。

  小孩子肠胃不好,长期吃这种糠糊糊,很容易便秘。

  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丢命。

  “受不了,也必须受着。

  离开了这里,连这碗糠糊糊都吃不上。

  你信不信,没有这些兵丁巡逻,我们就是别人的粮食!”

  马大冷漠的说道。

  他并非不想改变现状,着实没得选择。

  在皇城跟前,关系到朝廷的颜面,官府还在着手救济。

  换成其他地方,连粥棚都看不到,只有满地的白骨。

  如果不是拖家带口,还可以出去放手一搏,但他有妻儿兄弟在身边。

  灾年青壮出去,还有一线生机。

  妇孺老弱,出去就是人家的口粮。

  现在能活着,那就先混着。

  他的要求不高,只要朝廷肯救济,他就能一直等着。

  上面的官老爷还说了,等南方的粮食运过来,就能吃上粮。

  尽管他不信官老爷们的承诺,但为了生活,还是选择了相信。

  “这些我自然知道!”

  “可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

  我听说安南都护府在招人,愿意过去的就给发放一年的口粮,每人还给五亩地。

  他们最喜欢拖家带口的,要不我们也去报名吧!”

  马三一脸期待的说道。

  安南都护府在什么地方,他完全没有概念,反正肯定是老远。

  一旦过去了,再想回来,基本没戏。

  只要有的选择,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可现在他们已经到了绝路上。

  朝廷的赈济,只能吊着命,根本填不饱肚子。

  想要出去找活干,结果连京城都进不去。

  没有办法,城中百姓也要维持生计。

  一旦涌入大量的外来人口,不光会影响城中治安,还会打破现有的秩序。

  朝廷不希望京师发生动乱,早早就禁止难民入城。

  “你也不小了,活了这么多年,可曾遇到过这种好事?”

  马大没好气的问道。

  关于安南都护府的传闻,在难民营中,他也听了不少。

  每隔十天都会招一次人,想不听说都难。

  如果只是招募壮劳力,没准他就信了,怎奈安南都护府最喜欢招募拖家带口的。

  非亲非故的,人家凭什么花费钱粮,帮他养老婆孩子,更不用说发放土地。

  “大哥,如果是上好的田地,肯定轮不到我们。

  可若是荒地呢?

  据说安南都护府地广人稀,有大量的土地闲置,需要有人过去开荒。

  我盘算过了,与其留在这里等死,不如出去赌一把。

  大不了荒地开垦出来后,又被地主老爷收走。

  我们留下给他们当雇户,实在是不行,当长工也可以。

  反正地总是需要有人种的,那边恰好又缺人,没道理把我们赶走。”

  马三一脸无所谓的说道。

  大虞朝在民间的信誉,早就败坏一空。

  官老爷的宣传,大家根本不信。

  不过他们这些难民,本身就一无所有,也不怕被官老爷惦记上。

  移民,无非是换个地方,给老爷们干活。

  说句不好听的,哪家豪门大户放话要收奴仆,外面一大堆的人抢着卖身。

  钱不钱的无所谓,只要肯管饭就行。

  大灾之年,人是不值钱的。

  “你说的这些,还真有可能。

  安南都护府,据说还在岭南之外。

  那种穷山恶水之地,肯定没有多少人。

  汉水侯那样的大人物,也没必要逗我们玩,估摸着是真缺人给他种地。

  不过那种地方,种出来的粮食,能养活我们么?”

  马大忧心忡忡的说道。

  白送土地和粮食,他肯定不信。

  可若是让他们过去开荒,可信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只有种过地的,才知道开荒有多苦。

  普通百姓养不起牲口,全部靠人力刀耕火种。

  一年到头,都要在土地上忙活。

  高强度的劳作,一连持续数年功夫,才能把生地养肥。

  往往开荒进行到这一步,土地就和他们这些庄稼人,没有了关系。

  类似的教训,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次。

  无数渴望土地的百姓,都被坑的血本无归。

  口粮是人家提供的,土地产权他可以不在乎,但土地的产出却是至关重要。

  粮食生产出来,先要喂饱了老爷,才轮得到他们这些雇户。

  “大哥,你这就放心吧!

  南方的土地,可比我们北方肥沃多了。

  朝廷从南方调粮,其中就包括安南都护府,那边已经成了大虞新的粮仓。

  据说安南都护府,除了夏天气候闷热外,没有其他毛病。

  一年到头都见不到雪,还能省去买棉袄的钱。

  估摸是看北方粮价高,那帮官老爷们想大赚一笔,才招人过去开荒。

  ……”

  马三兴致勃勃的解释道。

  没有领教过“闷热”的杀伤力,他对热带地区充满了向往。

  北方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

  底层百姓,想要买上一件旧棉袄,都需要掏空家底。

  一到了冬天,北方大地上外面就很少能遇上人,大家都在家里窝冬。

  御寒物资准备不充分,冻死人也是常有的事。

  哪怕是京师,遇上极寒天气,冻死者也是成千上万。

  光冬天没有雪,不用穿棉袄这一项优势,就让这些冻怕了的人趋之若鹜。

  “既然你都打听清楚了,那就赌一把!”

  看了一眼旁边的妻儿后,马大狠了狠心说道。

  他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可日子都到了这份上,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朝廷迟迟不提安置之事,放任安南都护府过来招人,摆明是想让他们滚蛋。

  没有强制执行,那是难民数量太多了。

  送走了一批,很快又聚集了过来。

  除非官府停止施粥,不然难民数量,就会越聚越多。

  站在官府的立场上,把难民聚集起来,打包送到安南都护府,总好过分散在各地祸害地方强。

  大方向确定了,身处洪流中的普通百姓,只有顺应的份儿。

  主动报名的,无非是早些离开。

  不去报名的,等到运力腾了出来,也会被强制送走。

  同安南都护府无关,主要是皇城脚下,聚集大量难民有损朝廷的颜面。

  皇朝中的老爷们,见不得百姓吃苦,所以他们必须离开。

  ……

  文渊阁。

  “城外的难民数量,终于不再增长了。

  赈灾初见成效,看样子再过一些日子,顺天府就能从天灾中走出来。”

  白季临缓缓说道。

  作为顺天府的“本地人”,对朝廷目前的“赈灾”速度,他还是满意的。

  灾民被纳入统一管理,没有给地方上造成太大的混乱。

  搁以往的时候,遇上这种变故,少不了发生民变。

  “顺天府是摆脱了危机,可其它地区,麻烦依旧不断。

  北方各省这些年,被折腾的太过厉害,水灾只是一根导火索。

  许多百姓都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大水引发了自耕农的破产潮。

  眼下靠移民,暂时缓解了社会矛盾,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

  五天前。

  入京告状的南洋藩国,被顺天府以:冒充番邦使者诬告朝廷命官的罪名,判处了斩立决。”

  高景风忧心忡忡的说道。

  指鹿为马的事,在政治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除了赵高那个蠢货外,其他人都是偷偷的干。

  番邦使团的身份真伪,他们这些人最是清楚不过。

  一众衙门不承认他们的身份,主要是不愿意得罪汉水侯。

  如果是李牧出手,把这些人全部弄死,大家也不会多说什么。

  一群丧家之犬,死了也就死了。

  可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人是被朝廷杀的,还是以“冒充番邦使者诬告朝廷命官的罪名”。

  同样是杀人,在政治上的性质,却是截然不同。

  经过顺天府衙门的审判后斩首,那就意味着朝廷用了信誉背书。

  事情直接被定了性,往后再讨论这个问题,使团就必须是冒充的。

  倘若有人拿这个问题说事,那就在打脸大虞朝廷。

  毕竟,人都被官府杀了,翻案就等于承认冤杀藩国使臣。

  笑话闹到国际上,可不是好面子的士大夫们,能够接受的。

  除了案件本身外,清流集团的异动,更令他们措手不及。

  以往的时候,弹劾汉水侯最狠的就是清流党人,现在清流党人居然帮李牧扫尾善后。

  原本敌对的两股政治力量,有了靠拢的迹象,可不是什么小事。

  “高阁老多虑了,清流党人向汉水侯示好,那是他们病急乱投医。

  两家终归不是一路人,不可能联合在一起的。”

  威远侯笑呵呵的说道。

  李牧威望太高,不利于他们掌控勋贵系,但这是勋贵的内部矛盾。

  想要挑拨离间,让他们和李牧互撕,那是不可能的。

  本来勋贵阵营就有分裂的迹象,当家人再去和最大的实权派发生冲突,队伍百分百会分崩离析。

  没有了勋贵系,他们连坐在这里议事的资格都没有。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能出将入相的,无一不是当世豪杰。

  对比那些前辈,威远侯和镇东侯无疑属于水货。

  不光“入相”是弱化版,“出将”同样充满了水分。

  最大的战绩,那就是联合文官,把永宁帝拉下马。

  不过他们只是政绩水,绝不是蠢。

  “侯爷,既然这么说,那么本官就放心了。

  历史上有太多的反面教训,有些事情我们不得不防。”

  高景风意有所指的说道。

  因为共同参与了逼永宁帝退位,他们五人在政治上结成了同盟,共同主宰大虞朝堂。

  不过这个政治联盟看似强大,实际上依旧存在许多隐患。

  朝中不服他们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其中以清流党最为活跃。

  没有闹出动静来,那是清流党人虽然声势浩大,但架不住手中没兵。

  一群嘴炮党,除了在朝堂上吵架的时候占优势外,自然撼动不了他们的地位。

  可一旦和李牧勾搭上,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清流党人没兵,汉水侯有啊!

  哪怕不带兵入京,以李牧在军中威望,也能影响许多将领的政治倾向。

  双方一旦联手,再把宫中的太上皇拉出来,顷刻间就能让内阁联盟的大好局势崩溃。

  心中有忌惮,以至于内阁众人在做事的时候,一直都比较谨慎。

  为了避免授人以柄,基本上都在规则圈内操作。

  “行了,都是没影的事,没必要在这些上面纠结。

  顺天府的局势稳定了下来,可关中和中原地区的局势,却是不容乐观。

  许多叛军余孽,再次从深山中杀了出来,折腾出了不小的动静。

  还有辽东镇,最近也不怎么安分。

  朝廷都答应增加一个镇的编制,他们不满足,想要再扩编三镇兵马。

  藩镇之祸,近在咫尺啊!”

  姜书翰神色凝重的说道。

  把叛军和辽东镇分开说,那就是真想解决问题。

  现在突然放在一起,那句藩镇之祸,可就不光是辽东镇。

  辽东镇再怎么飞扬跋扈,在政治经济上,都严重依赖朝廷。

  为了增加军队编制,努力了数年功夫,一直到现在朝廷才答应松口。

  作为扩军的代价,往后北虏越过长城南侵,他们必须第一时间出兵袭扰北虏后方。

  本质上,这就是一场政治交易。

  相比之下,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汉水侯,才是真正不受控制。

  军饷钱粮全部自筹,军队编制一言而决。

  光上报的军队数量,都超过了二十万。

  汉水侯麾下,具体有多少军队,谁也不知道。

  任何一个掌权者,麾下有这么一支部队不受控制,都会睡不着觉。
  http://www.bixia5.cc/book/7962/4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