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612章 新型战车,灭僵布道(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12章 新型战车,灭僵布道(五)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南边的东吁王国也曾想趁火打劫,却没想到踢到了铁板。

  这个由海盗与山匪起家的王国,花了二百年时间蚕食扩张,先后吞并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

  兵锋直指梆葛剌时,正好遇上莫卧儿二王子舒贾因提亚,他同样有向东扩张的野心。

  双方在曼尼普尔展开两场恶战,东吁军竟是连败两阵,若非山林密布阻碍了追兵;

  号称精锐的白象军恐怕要全军覆没在异国他乡,这成了东吁王国不愿提及的伤心往事。

  后来孟养宣慰司迎来大明联军驰援,三方终于在战场外坐到谈判桌前,最终各退一步:

  贾因提亚撤回梆葛剌,东吁军退回南部领地,大明虽没能解救已沦陷的缅甸宣慰司,却好歹保住了孟养宣慰司这一块立足之地。

  说起来,大明对这一地区本有执念——

  山林中盛产的金丝楠木,是皇陵建造的上上之选,万历皇帝晚年对此渴求甚殷。

  可惜当时的黔国公在云南行省胡作非为,政令混乱,硬生生拖垮了明军的战力,最终导致大军在云贵缅边境举步维艰,不得不狼狈撤军。

  到了天启年间,朝廷深陷党争与内乱,早已无暇顾及边陲;

  崇祯皇帝虽有心收复,却苦于国库空虚、内忧外患缠身,终究只能望洋兴叹。

  这片曾属大明的土地,就这样在各方势力的拉扯中,渐渐淡出了中原的视线。

  乾德元年七月,肆虐的活僵部队果然如预料般分兵而动。

  一路黑压压地扑向贵州地界,另一路则长驱直入西双版纳,毫无阻碍地侵入车里宣慰司境内。

  这片原始森林密布的土地,成了活僵滋生的温床——

  林中不仅有成群的野生大象,更有无数飞禽走兽,野兽数量远超当地人口。

  活僵在这里如鱼得水,靠着吞噬生灵疯狂壮大队伍,很快便膨胀到惊人规模。

  于是这支庞大的尸群再次分裂,兵分三路向东南、正南、西南三个方向蔓延,所过之处,村寨尽成废墟,生灵涂炭。

  短短数月间,南疆大地已是烽火连天。

  乾德元年十二月十六日,东吁王国的三百余名贵族仓皇登上海船流亡海上,这个曾称霸一方的王国,终究没能挡住活僵的铁蹄,宣告沦陷。

  紧接着,南掌宣慰司在尸群冲击下迅速陷落,随后真腊、占城、安南等国相继告破。

  安南北部的幸存民众拖家带口,沿着崎岖山路向广西境内逃亡,身后是紧追不舍的活僵,哭声与惨叫声在山谷间回荡。

  暹罗国也未能幸免,都城陷落后,残余的民众一路向西逃往满剌加,却不知活僵已悄然混入逃难人群中。

  一个月后,满剌加的城墙在尸群撞击下轰然倒塌,这座海上重镇同样沦陷。

  唯有隔海相望的亚齐暂时得以喘息——

  活僵虽已兵临海岸,却因灵智未开,尚不懂得渡海之法。

  它们不知道自己本是不死之躯,更不明白海水无法真正阻隔脚步,只在岸边漫无目的地徘徊嘶吼,最终只能沿着海岸线向西北方向缓缓移动。

  而安南境内的活僵,则默契地向西进军。

  它们之间仿佛存在某种无形的联系,即便相隔千里,也能感知到同伴的方位。

  攻陷东吁王国的活僵正源源不断地召集散落在各地的尸群,因为它们能清晰地“嗅”到梆葛剌地区传来的磅礴血气——

  那是无数生灵聚集的气息,成了吸引尸群的灯塔。

  一场更大规模的集结正在酝酿,活僵大军即将向着梆葛剌地区发起新一轮猛攻,将这片土地拖入更深的黑暗。

  祸乱的阴影早已越过南疆,悄然蔓延至更遥远的北境。

  莫卧儿帝国的北部地区此时已大半落入活僵之手,曾经繁华的城镇沦为死寂的废墟,恒河流域的支流成了尸群蔓延的天然通道。

  南线的活僵部队沿着河岸一路向北,如黑色潮水般涌入比哈尔地区,所过之处,田畴荒芜,村镇成墟。

  比哈尔腹地的安拉阿巴德城,此刻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这座坐落在恒河谷绿洲上的大型城市,向来以稠密的人口和繁荣的商贸闻名。

  城中不仅聚居着世代在此生息的平民,更汇集了许多原德里苏丹国的旧部与后裔,人口基数庞大,街巷间常年人声鼎沸,是恒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可如今,这庞大的人口与浓郁的血气,反而成了吸引活僵的诱饵。

  河岸方向传来的嘶吼声越来越近,城中的人们望着远处天边泛起的诡异灰雾,心中只剩下无尽的恐惧——

  他们尚不知晓,一场吞噬一切的灾难,已在城外蓄势待发。

  灭僵布道队的行进速度远超预期,一路披星戴月,于乾德二年正月初二便踏入了贵州地界。

  此时的西南山地却异常萧条,往日里依山而居的村落十室九空,只因湖广地区正掀起一场规模浩大的迁徙潮——

  大量人口涌入武昌府,将西南山地的劳动力几乎抽空。

  这股迁徙潮的源头,竟与陕西的大地主们脱不开干系。

  以刘泽清、唐通为首的陕西豪强,手里握着大片土地,却快被“无人耕种”的难题逼疯。

  陕西久经战乱,人口凋零,纵有良田千亩,没人耕种也只是荒地一片,手里的银钱在“缺人”的困境面前,竟显得毫无用武之地。

  关键时刻,还是读书人脑子转得快。

  孔府在渭南获封大片土地后,也撞上了同样的难题,没人垦植,再多土地也生不出粮食。

  于是陕西的地主们与孔府坐在一起合计:

  总不能让肥沃的渭河平原就这么抛荒吧?

  银钱再多,没人种地也是空谈,必须想办法招人!

  几双眼睛最终齐刷刷聚焦在湖广——

  那里土地归朝廷所有,却散落着大量流离失所的流浪者,正是绝佳的招徕对象。

  有河南府此前招民垦荒的成功先例在前,湖广开出的条件格外优厚:

  不仅提供粮种、农具,还免费分配住房;

  土地产出的前几年,佃户可留五成自用,朝廷与地主只取五成。

  这般让利,连素来注重体面的孔府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大环境如此,不舍得让利,根本没人愿意背井离乡来偏远的陕西种地。
  http://www.bixia5.cc/book/14053/6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