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中文网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1187集:队伍发展瓶颈分析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87集:队伍发展瓶颈分析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茶凉了,保温杯搁在控制台旁,杯底一圈水渍正慢慢晕开。刘好仃没再盯着蓝圈数字看,而是转身走向白板,手指在“红圈11人”上停了两秒,又滑到黄圈里那个空着的位置。

  “这都十一天了。”他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刚走进来的阿珍顿住了脚步。

  小林跟在后面,手里还捏着刚打印出来的数据表,听见这话,下意识抬头看了眼大屏——红圈依旧静止,像被按了暂停键的进度条。

  “小陈都独立处理两次报警了,系统也认证了,怎么还不升级?”小林问。

  “系统认的是流程。”刘好仃拿起笔,在红圈边上画了个问号,“可人呢?其他人怎么看?老李这几天带新人,话都少了。”

  阿珍把平板放在桌上,调出最近一周的带教记录:“老李上周带了四次实操,积分够换两天调休,但他没申请。小周想请教退火曲线微调,他说‘你自己看口诀’。”

  “能者多劳,劳完呢?”刘好仃轻轻敲了敲白板,“没动静,也没说法。”

  三人站成半圈,谁都没再说话。数据在涨,名单在变,可车间里的节奏,好像卡在了某个看不见的坎上。

  刘好仃翻开日志本,翻到一页写满名字的纸:“过去半年,六个骨干打过调岗申请。理由写得挺体面——‘希望承担更多责任’。结果呢?两个调去复检线,四个留在原岗,连班次都没动。”

  小林皱眉:“可他们现在不是都在红圈里吗?已经是核心了。”

  “核心?”刘好仃笑了下,“核心的活儿全干了,核心的权责呢?谁听他们说话?谁改排产参数?”

  老李一直没吭声,这时才抬头:“前天B线温控波动,小林喊我去看。看完我回休息区,听见有人说:‘又是他,升了职也不换活儿,图啥?’”

  “这话传开了。”阿珍低声接道,“不止一个人觉得,干得多,反而被绑得死。”

  刘好仃把本子合上,环视一圈:“咱们现在像不像一棵树?枝叶往外长,新芽也冒了不少,可主干还是那几根,撑得有点发颤。”

  “长个子容易,长骨头难。”老李点点头。

  “所以得查查,哪儿卡住了。”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白板空白处写下三行字:

  一、干得多的,有没有显性回报?

  二、升了职的,是不是真有成长空间?

  三、能顶岗的,能不能流动起来?

  “不谈招人,不谈培训。”他说,“今天就看现有这摊子——人是多了,劲儿是不是也上来了?”

  小林翻着数据,忽然一愣:“你们发现没,最近三次突发报警,响应的全是红圈那十一人。黄圈里好几个通过考核的,都在旁边看。”

  “看?”刘好仃挑眉。

  “说是‘观摩学习’。”小林苦笑,“可上次小王想上手,老陈拦住了,说‘别急,等正式转正再说’。”

  “等转正?”刘好仃反问,“怎么才算转正?考过了不算?干过了不算?得谁点头才算?”

  没人回答。

  阿珍默默调出近三个月晋升员工的工单记录,屏幕亮起时,所有人都看清了——七成八的任务,仍是基础操作,换传感器、调风阀、记录曲线,跟晋升前一模一样。

  “升了职,活没变。”刘好仃轻声说,“那升的是什么?一张纸?一个名头?”

  老李叹了口气:“以前我带徒弟,心里踏实。现在?有人问我‘学这些,以后能干啥’,我答不上来。”

  “答不上来,就不愿教了。”刘好仃接道,“教了也没用,位置都满了,往哪儿摆?”

  空气一下子沉了下来。

  小林盯着屏幕,忽然想到什么:“咱们的成长地图……是不是只画了路,没标出口?”

  “出口?”刘好仃看他。

  “红圈之后呢?”小林指了指大屏,“进了红圈,然后呢?是继续干同样的活,还是能带团队、定参数、参与排产?现在没人知道红圈后面是什么。”

  刘好仃沉默片刻,转身在白板上划了一条线,从“红圈”延伸出去,空白一片。

  “我们一直以为,进红圈就是终点。”他说,“可对有些人来说,那才是起点。现在这条路,断了。”

  阿珍翻出上周的排班表:“B线缺一个主控,本来可以从小林他们里提一个,结果临时从外组调了个‘有经验’的过来。”

  “外组的?”小林一愣,“他连咱们的报警口诀都背不全。”

  “但人家职级高。”老李冷笑,“升得早,活干得少,反倒成了‘资深’。”

  刘好仃把笔往桌上一放:“问题不是出在人身上,是出在规则上。”

  他重新站回白板前,写下三句话:

  能者多劳,却无显性回报——激励断层。

  新人成长,但晋升停滞——空间断层。

  骨干饱和,流动僵化——结构断层。

  “这三道坎,不是靠招人能跨过去的。”他说,“人越多,压得越重。”

  小林喃喃:“难怪最近报名应急挑战的人少了。不是不想学,是学了也不知道能换来什么。”

  “连积分都不香了。”阿珍苦笑,“上周没人申请兑换调休。”

  老李盯着那张手写名单,手指在几个名字上摩挲:“以前我教人,是怕手艺断了。现在……我怕教出来的人,最后只剩一身本事,没个落脚的地方。”

  刘好仃没说话,走到控制台旁,拿起保温杯,拧开,喝了一口。茶早就凉透了,涩得舌尖发麻。

  他放下杯子,看着大屏上的三圈模型:“我们一直说在长大。可长大不是人多,是心气儿要跟上。现在人多了,心却散了。”

  “那怎么办?”小林问。

  “先不说怎么办。”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最上方写下一行字:

  我们不是缺人,是缺让人心动的未来。

  “这话得让大伙听见。”他说,“但不能说得像敲丧钟。”

  “不能说是瓶颈?”阿珍明白过来。

  “瓶颈听着像病。”刘好仃摇头,“咱们没病,就是跑得太快,路上碰上了减速带。”

  他把这句话也写上:成长减速带。

  “不是否定成绩,是承认现实。”他说,“红圈停了十一天,不是大家不努力,是努力的方向模糊了。”

  小林点头:“用‘减速带’,留了余地,也留了希望。”

  “报告就叫《队伍发展阶段性诊断》。”刘好仃合上记号笔,“不提解决,只摆问题。让每个人看了,都能对号入座,也能看到自己在哪儿。”

  阿珍开始整理数据,老李默默把那张手写名单折好,塞进工装内袋。小林打开新文档,标题打了八个字:我们正在长大的队伍。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那三道断层线,忽然说:“等这份报告出来,咱们得开个会。”

  “全员?”小林问。

  “全员。”刘好仃点头,“不躲,不绕,也不吓唬人。就问一句——”

  他拿起笔,在白板最下方,重重写下:

  你想往哪儿走?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11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