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集:新挑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最新网址:http://www.bixia5.cc
夜班加成名额批出去的第二天,刘好仃照例巡线。他没走主通道,拐进了B线后角那条窄道,那里堆着几块报废的夹层玻璃,反着冷光。小陈蹲在边上,手里攥着半截铅笔,在一张被油渍浸得发脆的纸片上画线。刘好仃走近时,小陈头都没抬。他把图纸往怀里拢了拢,像是怕风刮走。
“写三天了?”刘好仃问。
小陈一愣,抬头看见是他,才松了口气:“您怎么知道?”
“你工装袋口磨毛了,笔尖秃了四回,纸边折了三道印。”刘好仃蹲下,“不是三天,写不完。”
小陈低头看着那张《传送带防卡槽改良方案》,苦笑:“写了,也交了。主管说,流程没备案,得等季度创新会统一收。”
“那会儿是几月?”
“十二月。”
“现在几月?”
“四月。”
刘好仃没说话,伸手把图纸拿过来。纸上有草图,有受力分析,还有三处修改痕迹。角落写着一行小字:“试过两次,卡顿减少七成。”
他把图纸折好,塞回小陈工装袋内侧口袋,拍了拍:“明早晨会,你来念。”
小陈张了张嘴:“可我没……”
“你就说,玻璃卡住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刘好仃站起身,“别的,我来兜。”
晨会铃响前五分钟,小陈站在控制台前,手里捏着那张纸,指节发白。阿珍路过时顺手帮他把工牌扶正,老李从工具柜里拿出个新本子,啪地翻开,像是准备记什么大事。
刘好仃没上台,就站在操作台边,等大家安静下来。
“先念。”他说。
小陈清了清嗓子,声音有点抖:“我……我想改一下传送带的导槽角度,加个弧形挡板。之前碎了三块玻璃,都是卡在拐角,修了两次,还是出问题。我就画了个图,试了两天,没再卡。”
他念完,没人说话。
刘好仃问:“这想法,值不值得听三分钟?”
没人摇头。
“那为什么没早听?”他翻开日志本,翻到一页空白,“过去三个月,我们把人盘活了。现在,得让脑子也活起来。”
他顿了顿,把笔帽摘下来,夹在耳朵上:“创新不是造火箭,也不是写论文。是你看见玻璃碎了,心里咯噔一下,然后想‘能不能换个法子’。这个‘能不能’,就是创新。”
阿珍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排班、积分、揭榜人数,密密麻麻,但没有一条是“谁提了主意”。
老李摸了摸工具柜的边角,那里有个常年磨出的凹痕:“我们以前也想过不少事,可说了也没人理,后来就不说了。”
“不是没人理。”刘好仃说,“是没地方说。”
小林举手:“那现在有地方了吗?”
“没有。”刘好仃答得干脆,“所以我们得建一个。”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三行字:
谁有想法?
想法去哪了?
卡在哪?
“这不是运动,也不是评比。”他转过身,“是查病。咱们队伍现在走得稳,可脑子不动,迟早会瘸。”
老李犹豫了一下:“刘师傅,刚稳住局面,再搞新东西,怕乱。”
“不搞新东西。”刘好仃摇头,“就查一件事:为什么好点子落不了地?”
他指着白板:“比如小陈这张纸,它本该去哪?流程说要备案,那备案表在哪?季度创新会是谁定的?为什么非得等?这些都不是人懒,是路堵了。”
阿珍抬头:“那查谁?”
“不查人。”刘好仃说,“查机制。”
小林眼睛一亮:“像积分改革那样?”
“比那更细。”刘好仃点头,“积分是奖,这是活路。一个堵了,人不动;一个堵了,想法死。”
他翻开日志本,撕下一页,写下三个人的名字:小林、阿珍、老李。
“你们三个,组成‘创新问题诊断小组’。”他把纸递给小林,“任务就三个:找人聊,找纸看,找路试。不写报告,不搞总结,就干一件事——找出创新的肠梗阻在哪。”
小林接过纸,念了一遍:“诊断小组?听着像医院。”
“就是医院。”刘好仃说,“脑子不通,得拍CT。”
阿珍笑了:“那我是不是得戴听诊器?”
“你有本子就行。”刘好仃也笑了,“你记流程,小林看数据,老李认人。谁提过主意?提了去哪了?有没有回音?有没有试过?试了谁批的?卡在哪一环?”
老李点头:“我认识不少老工人,有些年头了,肚子里一堆点子,全憋着。”
“那就去掏。”刘好仃说,“别怕翻旧账。旧账不翻,新路难开。”
小陈站在角落,突然问:“那……我这个方案呢?”
“先试。”刘好仃说,“明天就批你搭个临时导槽,用边角料就行。出了问题我扛,成了,算你第一笔创新积分。”
“有积分?”小陈眼睛亮了。
“当然。”刘好仃笑,“脑子动了,也得记工分。”
晨会散了,人陆续走开。小林抱着平板开始列访谈名单,阿珍翻出人事流程手册,老李站在工具柜前,掏出一支红笔,在柜门内侧写了“创新诊断”四个字。
刘好仃回到控制台,打开日志本,在最新一页写下:“创新机制缺失,诊断启动。”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大屏。蓝圈数字仍是37,红圈11人,黄圈两人,绿圈储备岗四个。成长地图上,名字多了,动作也多了,但所有动作都围绕“晋升”“积分”“换班”打转。
没有“试一试”。
他起身走到公告栏前,三张趋势图还在:夜班报名、揭榜人数、带教计划。底下没写字,可人人都看得懂。
他在旁边贴了张新纸,只写了两行:
“你有没有想过——
换个法子?”
底下留了大片空白。
下午三点,阿珍拿着流程手册回来,眉头皱着:“我查了‘技改提案’流程,有,但归口在技术部,车间提交要三级审批,还得附可行性报告、成本测算、风险评估。”
“小陈画张草图都算超纲。”刘好仃说。
“而且,去年全厂提交了七份,批了零份。”
“那六份呢?”
“退回,理由:非研发岗位,不纳入创新统计。”
刘好仃笑了下:“合着创新还得有编制?”
阿珍也笑:“要不咱小组的第一项发现就是——想创新,先考编?”
“不急。”刘好仃摇头,“先让人敢说。”
傍晚收工前,小林跑来汇报:“我问了六个班,二十一个人。十三个说想过改进,但没提;五个提过,被说‘不是你管的’;三个写了方案,石沉大海。”
“有没有人试过自己改?”
“有。C线老周,去年偷偷改了冷却阀定时,省了两度电。结果被通报批评,说‘擅自操作’。”
“人呢?”
“现在见人就低头,生怕被叫去谈话。”
刘好仃沉默了一会儿,说:“明天晨会,把老周请来。”
“请?他怕都不敢来。”
“那就我去请。”刘好仃说,“顺便把他的冷却阀定时图要来。”
他转身走向工具柜,打开最下层抽屉,翻出一叠空白提案表。表格老旧,边角发黄,像是从档案室翻出来的。
他在第一张抬头写上:“一线创新提案试行表。”
我发现了什么问题
我想怎么改
我愿意试一试
没有成本测算,没有风险评估,没有部门盖章。
他在右下角签了名,递给小林:“明天发下去,谁想填,就填。不备案,不归档,就当是写个想法。”
小林接过表格,看了看,抬头:“那要是有人填了,没人理呢?”
刘好仃看着窗外,天还没黑,车间灯已经亮了一半。
“那就让第一个被理的,是我们自己。”
http://www.bixia5.cc/book/14167/11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bixia5.cc。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bixia5.cc